首頁>文化>資訊
昆曲:“百戲之祖”的“網紅”基因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劇團復工,、曲目復演,,昆曲家鄉(xiāng)——姑蘇城,、上海灘的戲臺又熱鬧起來,。
昆曲藝術于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堪稱我國的非遺之首,。
最初昆曲清唱方式是主流,,到明代中葉,久居江南的魏良輔總結南曲和北曲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了“水磨腔”的歌唱體系,,隨后由昆山人梁辰魚按此唱腔,,結合范蠡與西施的傳奇,寫成“昆曲第一劇”《浣紗記》搬上舞臺,。至此,,昆曲從雅士清唱逐步演變?yōu)樾沃仆暾奈枧_戲劇(昆劇),隨后又有湯顯祖筆下著名的“臨川四夢”——《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牡丹亭》,。
到清代中葉昆曲又輻射影響全國多個劇種,,推動戲曲不斷改良革新。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發(fā)展的昆劇融歌,、舞、劇,、技于一爐,,完整體現了我國古典戲曲的強大生命力。
戲曲編劇魏睿撰寫昆劇新作《浣紗記傳奇》時發(fā)現,,穿越時空的昆曲,,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數百年后依然具有引人矚目的“網紅”基因,。
比如“曲圣”魏良輔在改良唱腔時,,經常自己試唱,梁辰魚在創(chuàng)作時也身體力行,?;赝デ男纬桑@些祖師爺好比是第一代昆劇小生,。
“如果昆劇團沒有好的小生,,很難想象這個狀態(tài)?!敝”硌菟囆g家,、耄耋之年的國家一級演員蔡正仁說:“昆曲不可能跳過小生這個行當。京劇也有小生,,但主角為老生,,配角為小生。而昆曲里,,小生是主角,。”
蔡正仁師承俞振飛和沈傳芷等昆曲名家,,他扮演《牡丹亭》的柳夢梅,,扮演《長生殿》中的唐明皇,,他還在昆劇《曲圣魏良輔》中扮演魏良輔,致敬行內祖師爺,。近年來跟隨蔡正仁學習小生行當的青年有所增加,,目前張軍,、黎安,、胡維露、張爭耀等活躍在一線,。
如今,,昆曲工作者正主動適應快節(jié)奏的網絡傳播,“水磨腔”不再曲高和寡,,而是知音漸多,。單從《牡丹亭》的創(chuàng)作編排看,就見證了昆曲近年來的繁榮與創(chuàng)新,。從北京到江蘇,,再到上海,再到海外,,有廳堂版,、傳承版、精華版,、園林版,、青春版、中日版等,。
疫情的發(fā)生,,也進一步倒逼昆曲舞臺與科學技術銜接、融合,。比如,,江蘇省昆劇院就通過“5G聲聲慢”活動,重新拉開昆曲的表演大幕,。
昆劇的魅力在于一唱三嘆,。5G信號高速率、低時延的優(yōu)勢,,可以減少畫質在傳輸中的損失,,增強視覺感受。在南京,,原本只有137個座位的蘭苑劇場,,有一晚的直播,累計吸引2000余人次在線觀看,。網友紛紛留言“演員的表情不用靠想象了”“太清晰了”,。
不滿足于簡單的5G直播,,在5月的一場實景演出《桃花扇》中,江蘇省昆劇院將虛擬現實(VR)和昆曲相結合,。受眾可戴上3D眼鏡,,在打開相關手機客戶端后,手指在屏幕上輕觸,、滑動,,選擇任意視角就可觀看演出。
新技術與非遺的結合,,不僅讓昆曲煥發(fā)了新活力,,同時也降低了昆曲賞析的準入門檻。觀眾花十幾塊錢的“票價”,,即可坐在家中享受貴賓般的劇場體驗,。昆曲演出也因此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昆曲,、欣賞昆曲,。
編輯:楊嵐
關鍵詞:昆曲 昆劇 小生 網紅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