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大漠小城的絕地反擊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7日電題:大漠小城的絕地反擊
新華社記者何軍、李志浩
且末,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一小片綠洲,,人口只有10萬的全國面積第二大縣,,縣城與沙漠僅僅相隔一條車爾臣河。
20世紀末,,沙臨且末城下,。為了保衛(wèi)家園,一群漢子挽起褲腿,,蹚過車爾臣河湍急的泥流,,闖進沙漠,挖坑,、種樹,。不久,全縣老少數(shù)萬人浩浩蕩蕩來支援……
今天,,地處南疆的且末以11.5萬畝的綠植,,攔截了縣城東北流動欲襲的沙漠。蔚然成蔭的生態(tài)屏障,,攔阻著沙漠南下,,保衛(wèi)著綠洲的生態(tài),也以全新的方式改寫了人與沙漠的關(guān)系……
沙臨城下
“你是不是在水泥廠或煤礦干過,?”幾年前,,且末老干部吐爾孫·外力到東部大城市的醫(yī)院體檢時,醫(yī)生這樣問他,。
聽到這話,,年近七旬的吐爾孫·外力哈哈大笑。他的皮膚毛孔堵塞,,還患有氣管炎,,卻從沒有在水泥廠或煤礦工作過。吐爾孫的回答很簡單,,他只是在且末生活了68年,。
不只是他自己,吐爾孫·外力身邊60歲以上的當?shù)嘏笥?,九成都受到氣管炎的折磨?/p>
這一切,,全因肆虐且末的風沙,。
且末縣氣象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20世紀90年代,,全縣浮塵天氣190余天,,沙塵日數(shù)達120天。而在沙塵日中,,最為可怕的沙塵暴天氣占到了六分之一,。
吐爾孫·外力清晰記得,少年時有次他在外玩耍,,遮天蔽日的沙塵暴忽然襲來,,“一下子天就黑了,眼睛睜不開,,只能用衣服把臉給蓋住,,跪在地上等了半個多小時”。
類似的景象,,在且末的歷史上并不少見,。《北史·西域傳》記載:“且末西北有流沙數(shù)百里……風之所至……若不防者,,必至危斃,。”
年逾古稀的阿吾拉·艾力木最知風沙的滋味,,他的家就在緊鄰沙漠最邊沿的阿熱勒村,。
“晴天很少,窗戶都不開,,就這樣桌子上還天天都是沙子,。”風沙一起,,三五米之外即成盲區(qū),,阿吾拉·艾力木的驢車常跟其他驢車撞到一起。
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雄踞塔里木盆地的中心,,是新疆主要的風沙策源地和國家重點防沙治沙區(qū)域,,而盆地南緣更是土地沙化的重災區(qū)。
古絲綢之路的駝鈴聲,,在盆地南緣回響了千百年,。無數(shù)次襲擊過駝隊的風沙,長埋樓蘭,、尼雅等城邦,。唐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這樣描寫從天竺東歸途經(jīng)且末時的景象:“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币驗轱L沙侵襲經(jīng)年,,且末的古城已兩次被掩埋,如今難再找尋,。
“如果不是車爾臣河的屏障,,現(xiàn)在的且末綠洲肯定也不存在了”,老干部吐爾孫·外力分管過全縣農(nóng)業(yè)工作多年,。他說,,多虧車爾臣河的奔流,,且末縣城才得以在河的西岸長存,。
大膽的決策
2000年6月,電工佟戈雁騎著自行車從縣城來到了車爾臣河邊,。因為近處沒有橋,,他將自行車鎖在了河的西岸,挽起褲腿,,拎起鞋,,蹚過了含沙量很高的河流。
這條僅僅沒過膝蓋的河,,是塔里木盆地東南緣唯一一條水量較大的河流,,從西南流向東北,滋養(yǎng)了且末綠洲,,也維系了下游荒漠帶的綠色植被,。千百年來,車爾臣河與塔里木河一道維持著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綠色長廊”的生機,,攔截著沙漠外擴的腳步,。
爬上高踞河東的沙丘,眼前的景象讓他驚訝,,連綿的沙丘,,一眼難望盡頭。風沙之中,,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人戴著風鏡,,有的在給剛剛栽下的樹苗澆水,身后的同伴肩扛輸水管一步步隨之挪動,。
初來只走了一圈,,佟戈雁的眼睛、鼻子,、嘴巴里都有了沙子,。30歲出頭的他張口就問:“你們這樣干,能堅持下去嗎,?”
“那咋樣子,?不堅持還能咋樣,?”回答佟戈雁的是這樣的聲音。
強風勁吹沙丘,,沙包距城不足2公里,。車爾臣河這道最后的生態(tài)屏障,歷史上因為泥沙堵塞,,已有三次改道了,。風沙恐怖,家園何以保衛(wèi),?
1997年,,縣委、縣政府結(jié)合中國科學院專家的意見,,要從沙漠嘴里搶下河東這塊地,,構(gòu)筑一道大型風沙防線保衛(wèi)縣城。
且末決定,,啟動河東生態(tài)防沙治沙工程,。第二年,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成立,。
時任縣林業(yè)局副局長的鐵書堂回憶,,這項決策意味著且末人要闖進沙漠,用綠色植被鎖住為所欲為的沙漠,。而在當時,,這是非常大膽的舉措。
“那時候,,我們主要考慮的還是吃飽的問題,,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在做農(nóng)田林網(wǎng)和大型基干林的建設,從來沒想過到沙漠里去造林,?!辫F書堂說。
因為在治沙站工作的舅舅反復勸說,,佟戈雁留了下來,,做起了電工,心中卻是百般不愿,,“沒有人喜歡這種荒涼的沙漠”,。
最初,治沙站連10人都沒有,,更沒有人懂得治沙,。
1998年,治沙站挖了條溝,,用車爾臣河引來的水沖平了300畝的沙包,,開出了一塊試驗地,,試著種下了胡楊、紅柳和沙棗,。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試驗田的未來將會怎樣。
鎖沙救城
一個人面對幼苗和大漠時,,佟戈雁常常感到絕望,。就這么幾個人、幾把坎土曼(新疆特色農(nóng)具),,怎么抗擊流沙瀚海,?
要治沙,僅靠站里的幾個人遠遠不夠,。巨大的投入,,靠一個邊遠小縣的財力,,也注定困難重重,。
缺人,缺錢,,但且末不缺鎖沙救城的膽魄和決心,。
住在沙漠最邊沿的老人阿吾拉·艾力木,一生都在與沙漠對抗,。最初,,他所在的阿熱勒村,治沙就是人工挖沙,,是為了保證水渠不被泥沙堵塞,。
到20世紀60年代,流沙入侵了村莊,,住在村頭幾戶人家的院墻眼看要被吞沒,,一種空前的危機感在全鄉(xiāng)彌漫。
70年代,,村里開始大規(guī)模組織村民種樹,。阿吾拉·艾力木記得,人們想出了這樣一個“土辦法”:在每棵樹苗的底部都插上羊骨頭,。
缺少有效的組織,,缺少科學的引導,也缺少合理的管護,,更忙著解決吃飽問題,,那時的治沙成效有限,樹木成活率不高,。
1998年起,,且末縣委,、縣政府吸取過往治沙嘗試的經(jīng)驗,開始了有力的組織和科學的介入,。
當年春天,,在全縣統(tǒng)一組織下,數(shù)萬名且末干部群眾蹚過河水,,進到沙漠里,。10萬人的小縣,每年上陣植樹的達到了二三萬人,。這樣規(guī)模的全民參與,,到如今20余年從未間斷。
有效的動員和組織,,讓全縣人都成了治沙站的強力后援,。慢慢地,佟戈雁也開始習慣沙漠的遼闊,,漸漸不覺得孤單,。
沙漠植樹終究不易?!霸谏衬锓N活一棵樹,,比養(yǎng)一個孩子還難?!痹@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的治沙工帕提古麗·亞森這樣感慨,,但凡哪幾天氣溫連著高了,大風就一定席卷,,一下將樹苗連根拔起,。
好在2002年,治沙站發(fā)明了一個低成本的“土辦法”,,給樹苗的根部插上一把蘆葦,。而這一次的“土辦法”管用多了,樹苗成活率從50%提高到了70%,。
300畝試驗林奇跡般在黃沙中扎下了根,。
更辛苦的隨之而來。造林面積在一年年增加,,不斷向沙漠更深處拓展,,這就必須先修路、通電,、打井,、鋪設滴灌帶。而這一切都要在如山的沙丘中進行。
從1998年到今年,,且末縣在這片城東的沙漠中修建了96.8公里的道路,,其中柏油路43.4.公里,架設了73.4公里的高壓線,,建設電井82座,,治沙站的在編人員達到了57人。
從最初的300畝,,到了現(xiàn)在的11.5萬畝,,城東治沙造林的面積翻了383倍。以梭梭,、胡楊,、紅柳為主的植被密織成網(wǎng),拉起了一道長約23.5公里,、寬7.5公里的“綠色長城”,。
且末縣城,救下來了,。
新人沙關(guān)系
曾經(jīng)一門心思想走的佟戈雁,,幾年前在可以調(diào)離時卻放棄了。他說自己已是五旬“老漢”,,離不開沙漠的空曠和浩瀚,。
被林帶鎖住的沙漠,,不知不覺也成了帕提古麗·亞森最愛的地方,。她喜歡一個人走一走,把心里的話講給大漠,,這其中就有她因忙于治沙而對家庭的虧欠……
因為投錢參與且末治沙,,湖南人劉知林被許多人稱為“勺子(西北話:傻瓜)”。
身邊沒人能夠理解,,一個好好的個體商人怎么突然就在偏遠的且末,,承包了一大片沙漠,還種上了樹苗,。
妻子要跟他離婚,,兩人辛苦打拼幾十年近千萬元積蓄,像水一樣全被他“注”進了沙漠,。
父母氣得直跺腳:“你把錢都扔到大海里面了,!”
女兒抱怨,為什么要從烏魯木齊搬家到這樣的小地方,?學習成績一度直線下滑,。
2004年,劉知林從夫妻倆經(jīng)商多年的烏魯木齊獨身來到且末,,流轉(zhuǎn)土地種起了棉花,。但猛烈的風沙,,常常一夜間卷走全部的地膜和幼苗。
2009年,,且末縣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的技術(shù)支持下,,開始在河東治沙基地種植梭梭和大蕓。寄生在梭梭根部生長的大蕓,,不影響梭梭的生長,,還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有望讓沙漠產(chǎn)出經(jīng)濟價值,。
經(jīng)過多番考察的劉知林,,發(fā)現(xiàn)了這一蘊藏在沙漠中的商機。2009年,,他在河東治沙基地承包了一塊沙漠,,開始試種。
另一位“勺子”蔡振峰也是如此,,向沙漠累計“砸”了幾千萬元,,迎接他的是同樣的孤立無援。
但是,,兩個“勺子”都沒有放棄,。
如今,打開衛(wèi)星地圖,,可以看到治沙基地北部有一大塊齊整的林帶和農(nóng)田,。驅(qū)車進入,滿目是挺拔的喬木,、灌木,,莊稼、牛羊遍布,,讓人不敢相信這是蔡振峰幾年前承包的沙漠,。
“一公斤鮮大蕓市場價14元左右,每畝地的產(chǎn)值能達到2000多元,?!比缃瘢瑒⒅殖晒Α胺怼?,一年來自沙漠的收入超過300萬元,。
被沙漠改寫人生的還有徐寧。2013年到且末投資做國道旁綠化項目的他,,為且末建成了一條長37公里,、寬200米左右、面積達2萬多畝的國道防護林。幾年前,,在防護林的基礎(chǔ)上,,他開始試種肉蓯蓉。
每年沙漠植物的管護和肉蓯蓉的采摘,,要雇工150到200人,,貧困戶是徐寧優(yōu)先考慮的對象。英吾斯塘鄉(xiāng)65歲的村民吐爾地·肉孜,,最近就在挖掘肉蓯蓉,,工作十多天可以賺到3000多元。
在連綿不絕的黃沙面前,,且末縣成功將治沙與致富相結(jié)合,,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治沙,采用“誰治理,、誰受益”的政策鼓勵科技入股和企業(yè)投入,。
在徐寧和兩個“勺子”的示范帶動下,且末縣已吸引了10家企業(yè),、3戶個體參與防沙治沙生態(tài)建設工程,,完成生態(tài)治沙面積37707畝。一條生態(tài)與經(jīng)濟同步發(fā)展的新路逐漸清晰,。
得益于河東生態(tài)防沙治沙工程的有力屏障,,21年來,且末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居環(huán)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沙塵日數(shù)從1998年的120天減少到了2018年的68天,,沙塵暴降到13天。
曾經(jīng)岌岌可危的沙?!氨庵邸?,正成為秀美的綠洲,一部天邊小城的戰(zhàn)沙傳奇仍在書寫……
編輯:李澤杰
關(guān)鍵詞:沙漠 治沙 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