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有故事》系列微紀錄片的幕后故事
讓青春“穿越”70年歷史現(xiàn)場
——《中國有故事》系列微紀錄片的幕后故事
《中國有故事》第1集《一種相思 兩段傳奇》海報,。為了做好海報,,節(jié)目組學習了上百個成功的海報案例。
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祖國,?
用“講好中國故事”來獻禮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前夕,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wǎng),、中青在線一群以90后為主體、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默默地開始制作系列微紀錄片,,而節(jié)目的名字,就叫《中國有故事》,。
新一代的青年更喜歡用彈幕表達自己的觀點,。滿屏的字跡寫滿了他們對“中國天眼”和南仁東先生的贊美。
時代價值 人文情懷
70年恢宏歷史,,值得書寫和報道的事件不計其數(shù),,又該聚焦哪些故事?很多重大工程,、重大歷史事件人們耳熟能詳,,但其中一些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瞬間,,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一直鮮為人知,。創(chuàng)作團隊就從這里下手了。
最先進入視野的,,是成昆鐵路的修筑,。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聽說了一個動人故事:韓禮芳是30萬筑路大軍中的一員,,當年犧牲在施工現(xiàn)場時,,只留下一張照片和一份沒寄出的家書,家人連他埋葬在哪里也不知道。幾十年后,,他的外孫母永奇參加新成昆線的建設,。在母永奇離家時,外婆叮囑他:“你呀,,是替外公去完成心愿的,,一定要把他沒打通的隧道打通?!痹谝淮渭腊菹攘业幕顒又?,母永奇發(fā)現(xiàn)了外公的墓碑。
幾代人的青春接力,,換來了中國鐵路網(wǎng)的蓬勃發(fā)展,。
“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沒聽過的中國人恐怕不多,。誰能想到,,它激昂澎湃,卻誕生于一把吱吱呀呀的二胡:音樂家馬可來到東北工業(yè)基地,,被工人們的熱情感染,。他在二胡上拉響了心里的旋律,寫下歌名《我們工人有力量》,,幾經(jīng)修改,,才成了現(xiàn)在的《咱們工人有力量》。從“我們”到“咱們”,,多了一股子人情味兒,,也拉近了工人師傅們的心。這昂揚的旋律也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在神州大地上傳唱,。
如今的小伙伴,很難想象“鐵人”是怎么個“鐵”法,。每次看到他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的畫面,,總是感到非常震撼。如果不是這么拼命,,就沒有新中國的石油工業(yè),。實在不知道,在這個星球上,,還有哪個國家的創(chuàng)業(yè)者會這樣干,。這,就是中國人,!
還有開發(fā)“北大荒”,,貫穿了新中國幾代人的記憶。現(xiàn)在恐怕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這么大的事業(yè),,竟然始于一個青年,,他叫楊華。當年他的一份洋溢著年輕人沖動與血性的去墾荒的申請書發(fā)表后,,全北京都轟動了,,由此誕生了全國第一支青年志愿墾荒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真要做好,,太不容易,。北大荒,,功勞不是楊華一個人的,但先驅者總是特別可敬……
不了解這些,,或許就不能更深地理解中國,、理解時代。
《中國有故事》系列微紀錄片,,每一集時長約3分鐘,,展現(xiàn)“一段如雷貫耳的往事+一個從未聽說的故事”,已經(jīng)播出9期,,目前是中國青年報融媒體周播節(jié)目,。
靠干貨服人 只說家常話
《中國有故事》系列微紀錄片,依托珍貴的歷史影像,,挖掘梳理新中國發(fā)展進程中重大歷史事件,、建設工程、突破性成就,,以青春風格講述背后鮮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展現(xiàn)一代代平凡的中國人為祖國建設發(fā)展敢于犧牲、勤于奮斗的奉獻精神,。
“不用炫技討巧,,而是靠內容干貨征服人。只說家常話,,不要端架子文縐縐”,。這是團中央有關領導和主創(chuàng)人員溝通時特別強調的。
擔任講述人的,,都是報社95后年輕記者,。講述人穿上具有時代特點的服裝,借助特效技術,,出現(xiàn)在幾十年前熱火朝天的成昆鐵路的建設工地上,;出現(xiàn)在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創(chuàng)作者馬可彈奏的現(xiàn)場;用智能手機為“鐵人”王進喜接受國家領導人接見拍下照片……這種具有青春感的“穿越”,寄托著創(chuàng)作團隊希望和用戶貼近,、再貼近的情感,。
講述人既要“貼得進去”,也要“跳得出來”,。95后年輕記者明白,,自己不是流量明星,但必須通過自己的動作表情,,“點亮老資料”,。
經(jīng)過摸索,節(jié)目組的認識越來越統(tǒng)一:“穿越”到故事中的親歷者,,一定是一個對生活,、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小伙伴。偶然闖進歷史深處,,發(fā)現(xiàn)了有趣而震撼的事情,,要講給大家聽,艱險的地方扣人心弦,,溫暖的地方從容親切,。有張有弛,跌宕起伏,,帶你去經(jīng)歷一個你所不知道而理應知道的故事,,讓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和同理心。
95后年輕記者借助特效手段實現(xiàn)“青春穿越”,。她們明白,,自己不是流量明星,但必須通過自己的動作表情,,“點亮老資料”,。本版圖片提供:張勇 胡果果
穿透影像 一挖到底
為講好中國奮斗故事,使微紀錄片呈現(xiàn)完美的效果,,主創(chuàng)人員深入檔案館,、資料室,接觸當事人,,尋找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精心篩選素材,挖掘感人至深的新聞故事,,每一集的劇本都數(shù)易其稿,,有的甚至改了十幾遍,力爭講得曲折動人,。
《中國造“星”記》和《那一眼,,看破星辰》,,講的都是科學領域重大成就。一個講的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另一個講的是“中國天眼”FAST提出者,、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從字面上看,,一個講的是物,一個講的是人,,但其實都是中國科技成就背后的人文故事,。
不管是“東方紅一號”還是南仁東,都是各家媒體已經(jīng)反復報道過的題材,。當記者和中科院對接時,,對方一開始也有疑問,還有什么新的報道空間,?
一位關心節(jié)目的領導在和節(jié)目組討論時說:我們當然可以說,,節(jié)目有穿越設計的新意,但當用戶看完一期節(jié)目之后發(fā)現(xiàn),,很多東西他之前都知道,那就會對節(jié)目喪失興趣,?!靶侣勑侣劊悴恍?,別人怎么會愿意聞,?”
對撰稿人來說,挖掘出舊題材中的新內容,,篩選出舊故事中的新角度,,就成了重中之重?!皠杖リ愌浴彼膫€字,,被傳達給每一位團隊成員。
《中國造“星”記》前期團隊進行了兩次深入采訪,。一次前往北京郊區(qū)的航天城,,采訪造衛(wèi)星的航天五院的相關同志。遺憾的是,,只得到一些間接線索,,并確認當年造衛(wèi)星的這家科研單位并不具備影像錄制的能力。第二次采訪是在一位參與造衛(wèi)星的老人家里,。聊到一些比較鮮活的故事,,也翻拍了很多老照片,。可惜,,這位老人的故事和整體腳本并不完全契合,,最終不得不舍棄。
通過這兩次采訪,,記者發(fā)現(xiàn)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就是東方紅衛(wèi)星升空之后,人們抬頭睜大眼睛找尋的這顆中國“星”,,并非衛(wèi)星,,而是它的“圍裙”——觀測體。和團隊交流之后,,發(fā)現(xiàn)用戶對這樣的細節(jié)挖掘非常有感覺,。
順藤摸瓜,發(fā)掘了類似其他細節(jié),。比如當年為了保障通信順暢,,出動60萬民兵,每一根電線桿底下都站著一位民兵,。這樣的細節(jié),,這樣的影像,就是那個年代中國集中資源干大事的最好寫照,。
“鐵人”王進喜也是一個被反復報道的老選題,。最初的腳本設計是描述大慶三代“鐵人”的傳承,從而展現(xiàn)新中國石油事業(yè)發(fā)展的輝煌歷程,。記者查閱了大量石油產業(yè)數(shù)據(jù),,讀了行業(yè)論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年報,。討論劇本時,,“砍”掉了其他所有副線,只保留了王進喜一人的故事,。而他在鞋子里藏了300元錢,,臨終前交給弟弟,囑咐他“給母親買些奶粉”的感人細節(jié),,是從大慶博物館提供的上百張資料照片中發(fā)掘出來的,。
為了寫好南仁東的故事,記者讀了有關南仁東的報告文學,、南仁東報道集,,看完10多部長短不一、總時長將近20個小時的紀錄片,,終于找到一個此前未被聚焦的細節(jié)——“小飛人”試驗,。那一年,,南仁東69歲,主動要求被吊到半空中,,第一個做這項關乎著“天眼”鎖網(wǎng)成敗的試驗,。節(jié)目組好不容易找到當時試驗現(xiàn)場僅有的兩張照片,并對照片進行技術處理,,把靜態(tài)的照片變成動態(tài)的,,還原了南仁東做試驗的現(xiàn)場。
參與的記者們都很感慨,,《中國有故事》是一個融媒項目,,但好新聞的本質“萬變不離其宗”,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綜合素質,。最讓人感動的細節(jié)或者故事,,很可能還是“帶著泥土味兒”的,一定是用腳板“踩”出來的,。
“自虐”導演 發(fā)力現(xiàn)場
導演組的故事,,似乎更多是“痛并快樂著”。
《中國造“星”記》送審那天,,因為糾結于節(jié)目中一處細微的表述,,導演組決定重新拍攝。那個周日的凌晨1時,,講述人梁艷被電話叫醒,從通州趕回報社補拍,。
11月13日0時12分,,《中國有故事》項目組的群里又熱鬧起來。在每一集節(jié)目送審和上線的日子,,這種半夜討論已經(jīng)是一種常態(tài),。
剛在醫(yī)院打完點滴的導演高旭,在回家路上就對樣片“狠狠地”提了多處修改意見,。講述人蔣佩珊忽然有了靈感,,重新設計了一個開場穿越情節(jié),這個設計和原來的腳本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思路,,編導,、后期、撰稿人都“冒”了出來,,各抒己見,,最后干脆發(fā)起一場投票,,看哪個方案更好。
討論進行得正熱鬧,,群里的高旭突然不吭聲了,。過了一會兒,一個陌生的ID通過二維碼入群,,開始對修改方案“指手畫腳”——原來,,高旭從醫(yī)院回到家,父母擔心他身體狀況不佳,,沒收了手機,。高旭只得偷偷拿出備用手機,重新進群加入討論,。
最后的結論,,是讓后期團隊和講述人早上9點奔赴大興機場,把兩種方案都拍攝一遍,,再根據(jù)效果選擇,。然而,等編導母建鑫剪完片子,、攝像蘇詩寫完稿子,,天都快亮了,他們抬上機器,,直奔機場而去,。等其他同事來上班時,他們已經(jīng)在拍完回程的路上,。
這一集的講述人蔣佩珊偷偷用手機錄了一段花絮——編導和攝像在出租車上睡著了,。她自己也只睡了兩個小時,“夢里一直在等審片,,感覺才看了兩遍片子,,大家還有好多修改意見,然后導演說了句‘拍去吧’,,我的鬧鐘就響了,。一看才4時30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睡著沒有,?!?/p>
拍攝《“北漂”去荒原》時,他們設計了講述人穿越到田野上參與開荒的鏡頭,。賈夢夢,、張勇、陳一雄把設備和綠幕都搬到北京郊區(qū)一塊農地里,。為了有較好的融入效果,,三個男生扛起鋤頭鋤地,,把泥土翻出來。結果鋤了一陣子,,發(fā)現(xiàn)下面是水泥地,,完全出不來效果。只好換一塊地,,重新鋤地,,等效果滿意了,再架起綠幕,。大家自嘲,,沒想到拍個片子,還要真當一次農民,。正是這樣“接地氣”的工作方式,,換來了節(jié)目的高質量。
學習“網(wǎng)感” 反思調整
9月26日,,《中國有故事》系列微紀錄片在全網(wǎng)開播,。該節(jié)目由共青團中央出品,中國青年報社,、中央企業(yè)團工委,、江蘇廣電總臺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中心聯(lián)合出品,是為新中國70周年獻禮之作,。
點擊量到多少了,?彈幕和留言都有什么意見,是批評還是表揚,?
每次節(jié)目上線后,,推廣組的小伙伴就成了最活躍的人。搜集用戶意見反饋給節(jié)目組,,再進行節(jié)目調整,,這是全新的工作方式。
第一集《一種相思 兩段傳奇》播出后,,講述人的開場穿越,成為被“吐槽”最多的點,。網(wǎng)友毫不客氣地批評摳圖粗糙,。節(jié)目組進行內部反思,改進技術,,等到制作《那一眼,,看破星辰》時,仍然使用摳圖技術,,但是沒有用戶再批評,,甚至有人認為講述人真的去了貴州“中國天眼”出差,,表示“羨慕”。
每一集的標題,,都要出十幾個備選,,反復討論?!兑话讯鹛祉憽愤@個標題,,就是因為頗具“網(wǎng)感”而勝出。
每一次,,《中國有故事》在共青團中央的官方微信,、微博播出,都會收到大量用戶留言,。
《可可托海的秘密》講述的是“兩彈一星”功勛礦可可托海被塵封多年的傳奇,,最多時有上萬人保守同一個秘密?!皥F團太棒啦,,這系列都很好看!偉大的中國人民,!”“六月份的時候剛去過,,看到那個螺旋型的礦坑,我被震撼了”“這樣的節(jié)目好有意義,,期待”“我就是可可托海人,,每次說到三號礦脈,備感驕傲,!”
推廣組的胡果果想搜集一些負面評價,,結果除了第一集摳圖粗糙和希望增加男講述人之外,“真沒找到其他批評意見”,。
《中國有故事》由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微信首發(fā)后,在中國青年報社所有平臺發(fā)布,,新華社,、人民網(wǎng)、光明網(wǎng)等主流媒體轉載,,并獲得學習強國App,、騰訊視頻、優(yōu)酷,、PPTV等大流量平臺首頁關鍵位置推薦,。被稱為“青少年網(wǎng)絡聚集地”的嗶哩嗶哩網(wǎng)站和QQ空間上,也有大量用戶關注了《中國有故事》。
在微博上,,#中國有故事#話題閱讀量已近4000萬,,@共青團中央發(fā)布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wǎng)@地方團委賬號@江蘇新聞@荔枝新聞等上百家媒體賬號轉發(fā)。
截至發(fā)稿時,,該節(jié)目已播出9期,,全網(wǎng)累計播放量超過7000萬次。
《中國有故事》還被中國傳媒大學的教師從網(wǎng)絡上下載,,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制作訓練課堂上給學生們展示,,并以視頻的內容作為實例課程講解。
融媒發(fā)展 一脈相承
今年9月,,報社決定抽調報社資深文字記者,,參與《中國有故事》的選題和撰稿工作。
在參與《中國有故事》項目之前,,邱晨輝曾經(jīng)深度參與過報社在H5方面的探索,。蔣韋華薇已經(jīng)主持《中國青年報》第一個全媒體報道融合示范欄目“暖聞·暖心”4年。因此,,當他們真正進入撰稿角色時,,并沒有像面對一個全新的事物那樣摸不著頭腦。相反,,腦子里能很快地閃現(xiàn)出選題切入點,、交互點、畫面意識,、音樂節(jié)奏等關鍵詞,。
邱晨輝說:“在曾經(jīng)的融媒探索過程中所訓練出來的新媒體本領、培養(yǎng)出來的全媒體意識,、積淀下來的新聞人定力,,不管是對于我們每個個體,還是對于報社在未來的全媒體探索,,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報社在全媒體探索方面是循序漸進,、一脈相承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wǎng)見習記者 蘇詩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楊嵐
關鍵詞:故事 中國有故事 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