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新科諾獎得主作品上演“洛陽紙貴”
新科諾獎得主作品上演“洛陽紙貴”
“諾貝爾效應”是在消費諾獎嗎,?
如果在10月10日前的中國,,你問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是誰,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夠答得上來,,但10月10日之后的這段時間來,,這兩位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的知名度以幾何倍數(shù)上升。不僅他們本人成為時髦的文化偶像,,他們的作品也被擺放在書店顯眼的位置,在圖書網站售罄,,并占據網絡熱搜榜,,演繹出最新版的“洛陽紙貴”,。
同托卡爾丘克、漢德克一樣,,很多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都經歷了類似的情況。有人把諾獎公布后帶動獲獎作家作品熱銷的現(xiàn)象稱之為“諾貝爾效應”,。諾貝爾獲獎文學作品是嚴肅文學的代表,,但有人認為“諾貝爾效應”卻讓諾獎看似成為一種消費品牌,。記者采訪到的業(yè)內人士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獎項揭曉,,作品大賣
雖然在波蘭家喻戶曉,但1962年出生的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此前在中國的知名度遠不如在她的祖國,。直到2017年12月,她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才首次在中國出版,?!栋滋斓姆孔樱雇淼姆孔印坟熅幨彐涸f,,“她是那種風格非常顯著的作家,,喜歡她的讀者可能就會非常喜歡,,讀不進去的讀者可能翻一會兒就放棄了,。”
奧地利人彼得·漢德克則被稱作“活著的經典”,,他的名字經常出現(xiàn)在各大文學獎項的榜單上,近年來,, 他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漢德克目前有9本作品在國內出版,,分別是《罵觀眾》《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無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形同陌路的時刻》等,但這些作品也遠非“耳熟能詳”,,沒有達到“暢銷”的級別。
諾獎揭曉后上演了神奇一幕:消息一公布,,讀者迅速下單,,獎項揭曉20分鐘后,,托卡爾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時間》銷量是獲獎前一周的近百倍,《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銷量是獲獎前一周的600倍,;漢德克的《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罵觀眾》等作品的銷量均則是前一周的數(shù)十倍,。獎項頒布后不足24小時,兩位作家在當當,、京東圖書等平臺的實體圖書悉數(shù)售磬,預售發(fā)貨期已排至11月,。
今年的“諾貝爾效應”還在中國作家身上發(fā)揮了作用,。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稱為“中國卡夫卡”的殘雪,在國內本屬“小眾”作家,,但自從被媒體報道“入圍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后,她本人的知名度也水漲船高,。在諾獎揭曉前的10月7號,、8號兩天,,殘雪所有作品全網售罄??追蜃泳W站殘雪9頁手稿售價高達7.2萬元,。即使諾獎揭曉,,殘雪無緣獎項,但各電商平臺上,,殘雪作品前仍冠有“2019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字樣。
實際上,,歷屆的諾貝爾文學獎頒布,總能引發(fā)作品熱銷情景,。根據亞馬遜此前的統(tǒng)計,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莫言作品的銷量比獲獎前一個月上漲了33倍,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她的作品在獲獎后一個月的銷量比獲獎前一個月增長了近1500倍。
誰在買,?誰在看?
“諾貝爾效應”是由誰推動的,?這些作品是誰在買,?又是誰在看?京東圖書根據近五年——2014年至2019年的紙書銷售大數(shù)據,,“勾勒”出購買諾獎得主作品的用戶畫像。
根據數(shù)據分析,,購買諾獎得主作品的用戶以26~35歲這一年齡段最多,,數(shù)量占比達44.05%,; 36~45歲的用戶數(shù)量占比是23.36%、16~25歲的占比為22.55%,。
從學歷來看,喜歡購買諾獎得主作品的用戶高度集中于大學和研究生學歷,,用戶數(shù)量占比超過90%;從職業(yè)方面看,,白領、醫(yī)務人員,、教師三種職業(yè)占比最高。
在城市化分方面,,一二線城市表現(xiàn)突出,購買諾獎得主作品的用戶比例分別為29.44%和29.12%,。
若以此“畫像”對照,趙穎是典型的諾獎作品用戶:34歲,,中文系研究生畢業(yè),北京培訓學校老師,。今年獲獎的兩位作家,她之前都沒有讀過,。他們獲獎后,她開始關注他們的作品,,“但目前還沒有買到”。
通過諾獎認識作家,、選擇作品是她從學校就養(yǎng)成的習慣,。她身邊很多朋友也都是這樣做的——“諾貝爾文學獎是國際上最高的文學獎項,代表著權威,、高質量,通過它買書,,不會錯?!?/p>
不過,購買并不等于閱讀,。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后,趙穎曾集中購買了石黑一雄的《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被掩埋的巨人》等作品,。“前面的三部作品讀起來都明白曉暢,,我都讀完了,但《被掩埋的巨人》卻總覺得晦澀,,沒看幾頁就一直撂下了?!倍?006年的諾獎獲獎作家土耳其人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則一直在她的書柜里躺了近10年?!疤窳耍瑳]有打開的勇氣,?!彼f,。
“我是中文系畢業(yè)的,,勉強算個文學愛好者,買10本書,,能看上三四本,。我身邊的人,,買得比我多,但可能看得還不如我多,。買書對于很多人來說,跟買衣服,、買化妝品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彼f。
嚴肅文學流行起來了嗎,?
對“諾獎效應”最敏感的莫過于出版方,此次獎項揭曉后,,出版方表示將加印作品。實際上,,早在2012年莫言獲獎后,出版方對其作品大力加印曾引發(fā)輿論不同的聲音,。而每次諾獎揭曉后呈現(xiàn)出短時間內的“諾獎熱”,甚至讓一些人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在國內變成了一個“消費品牌”,。
不過,文學評論家白燁則認為,,加印舉動無可厚非,。而諾獎的真正意義是對作家文學價值的發(fā)現(xiàn),,經過諾獎的“推薦”作用,引發(fā)關注,,作品也會受到重視,知名度得以提高,。至于購書者,,白燁認為,有些文學愛好者是對諾獎及獲獎作家的作品發(fā)自內心的關注,有些只是看熱鬧,,“對讀者就不能強求了”。
百道網總經理兼總編輯令嘉則認為,,作家可以選擇寫作的題材和寫作的態(tài)度,但無論誰都不會排斥被大眾廣泛接受,。而作品被大眾廣泛接受,就好像被諾獎選中一樣,,都是小概率事件,。
“因為諾獎或其他一些類似的嚴肅獎項的引導,,大眾從可能不購書不閱讀,,而進入到閱讀的世界;從看一些類型小說,,到進一步關注嚴肅文學,這個事情本身是美好的,,是正向的,是閱讀推廣者樂見其成的,。”令嘉認為,,應該高興諾獎具有這種帶動大眾消費的能力,,因為它引發(fā)人們消費高尚的東西,,激發(fā)出大眾認真的情緒。對于從事嚴肅文學的出版機構,,在這個過程中借勢營銷,,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也有利于國民閱讀推廣,不必蓋上“消費諾獎”的帽子,。
“對于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購買這種消費行為本身并無太大區(qū)別,,但如果據此說是在‘消費諾獎’,,恐怕?lián)黄?。一是,,即使是身邊的普通人,,也知道諾貝爾獎是一個嚴肅,、高尚的獎項;二來,,即使買回來書不看,,也起碼說明了大家內心追求這種崇高的愿望。如果把這種愿望下的購買等同于一般消費,,是不公平的,。”趙穎也說,。
《百年孤獨》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的代表作,,國內追捧者眾多,長期占據著線上網絡圖書銷售巨頭的榜單,。然而,,這是一部被認為(據說是公認)“絕大多數(shù)人都看不懂的書”,有點“魔幻”吧,?又或是糊涂,。而被各路大神級專家,比如哈羅德·布魯姆及石黑一雄等,,公推為殿堂級經典的《追憶似水年華》卻少有人問津,,是普魯斯特沒得過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因為“冗長,、啰嗦”的大部頭“永遠也讀不完”的緣故呢,?也許擁有“經典”標簽意味的諾貝爾文學獎,“時尚”的色彩更重一些。 圖/文 曉陽
編輯:楊嵐
關鍵詞:作品 諾獎 文學 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