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脫貧后不松勁,目標不變頻道不換
貧困縣摘帽過半,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穩(wěn)脫貧防返貧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孫波,、張斌、侯雪靜)賣還是不賣,?面對相比往年略低的收購價,延安市延川縣脫貧戶楊志平和幫扶干部蹲在果園里,,激烈地討論著,。秋日暖陽下,又一筆生意有了眉目,。
今年5月,,隨著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革命圣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截至今年5月中旬,全國共有43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占全部貧困縣的52.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縣摘帽后,,要繼續(xù)完成剩余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實現(xiàn)已脫貧人口的穩(wěn)定脫貧。
貧困縣摘帽進程已經(jīng)過半,,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步伐正在加快。記者走訪多個脫貧縣看到,,當下各地正在采取有效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高質(zhì)量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從井岡山到寶塔山 脫貧后干勁兒更足
“神山是個窮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神山現(xiàn)在變化大,,家家戶戶新農(nóng)莊,!”見到神山村老支書彭水生時,,他正向游客們講述神山村的今昔變化。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井岡山市考察時,,來到茅坪鄉(xiāng)神山村,看望慰問貧困戶,、烈士后代,。他指出,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騰出農(nóng)房,、置辦餐具桌椅,,當神山村村民彭夏英在村里辦起第一家農(nóng)家樂時,她沒有想到,,靠著農(nóng)家樂,,如今她家的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如今,,走進神山村,,青石路綿亙蜿蜒,白墻黛瓦的客家民居錯落有致,,村里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200元,,昔日的窮山村已經(jīng)變成了“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
“就像我們村民說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讓我們神山村神氣起來了!”彭夏英高興地說,。
2017年2月26日,,革命搖籃井岡山在全國率先宣布脫貧,成為我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后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1500余公里外,,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后,,226萬老區(qū)人民開啟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從井岡山到寶塔山,兩片紅色土地的脫貧之路,,見證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變的初心,。
眼下,位于黃土高原上的宜川縣云巖鎮(zhèn)辛戶村異常熱鬧,每天,,前來村里收蘋果的貨車絡繹不絕,。用筐子裝,用小車拉,,村里人忙得停不下腳,。
告別“家家戶戶點著煤油燈,世世代代住在土窯洞”的日子后,,如今的辛戶村修通了路,,種上了蘋果,人均年收入已經(jīng)突破3萬元,,近一半群眾住進了“小別墅”,,不少村民還在縣城購買了商品房,幾乎家家都有小轎車,,村里還辦起了敬老院,。
辛戶村村支書張延剛說:“賣完蘋果還歇不了,我們延安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來村給我們講講課,,我們的蘋果產(chǎn)業(yè)還能再上一個臺階?!?/p>
目標不變靶心不散 穩(wěn)脫貧防返貧
“閨女,,怎么又到村里來了?最近都挺好,,沒事不用天天跑喲,。”朱集村村頭,,貧困戶周學正看到劉雙燕從三輪車上跳下來,,迎到她跟前說,今年真是發(fā)了“羊財”,。
“3年前,,村里發(fā)了種羊,劉書記說不要賣了,,也不要吃掉,,要羊生羊、發(fā)‘羊財’,,沒想到靠這個還真脫了貧,。”周學正臉上樂滋滋,。
劉雙燕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汝集鎮(zhèn)朱集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今年是她駐村的第九個年頭。盡管朱集村2016年就已順利脫貧出列,,但劉雙燕依舊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不愿離開。
“出列不是終點站,,村里一日還有貧困戶,,我一日不離崗?!笔萑醯乃?,話語間迸發(fā)出無盡力量。
如今的朱集村已經(jīng)建成200多畝特色種植養(yǎng)殖基地,,全村種植經(jīng)濟林木379畝,,惠及貧困戶190戶378人,村民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像劉雙燕這樣的干部還有很多,,他們舍棄小家,一心扎根基層,,誓要帶領老鄉(xiāng)們戰(zhàn)勝貧困,、迎來幸福。
擺脫貧困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記者在多地采訪看到,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jiān)管,,這些政策正在很多脫貧縣得到落實,。
走進河南滑縣棗村鄉(xiāng),金泰制衣西徐營村分廠的扶貧車間正在加緊生產(chǎn),?!敖衲?月接到了1萬件羽絨服的訂單,這個訂單還沒做完,,下一個數(shù)量更大的訂單已經(jīng)等著了,。”車間負責人袁艷姣說,。
駐村干部介紹,,西徐營村建了6個加工廠,吸收就業(yè)300多人,,人均月工資達到2500元以上,,這些扶貧產(chǎn)業(yè)成為滑縣脫貧摘帽后,,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重要支撐。
今年4月,,湖北丹江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為了防止扶貧干部“走讀”“掛名”式駐村,摘帽之后,,當?shù)厝匀粐栏穸酱俾鋵嶑v村干部每周“5天4夜”的駐村要求,。
湖北省扶貧辦副主任蔡黨明說:“面對全省剩余的98.3萬貧困人口脫貧、17個貧困縣摘帽的任務,,我們近補短板,,遠防返貧,將做到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堅決高質(zhì)量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p>
期待收入再翻番 日子更紅火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呷巴鄉(xiāng)俄達門巴村,眼下,,村里在建的奶站和奶吧讓牧民們充滿期待,。
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的俄達門巴村,位于被稱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的國道318沿線,。近年來,,這個藏語意為“遷徙過來的部落”的村子通過“企業(yè)+牧場+合作社+牧民”的經(jīng)營模式,幫助牧民把牦牛奶賣出了好價錢,。
2018年,,全村增收46萬元,戶均增收5200元,。但因為奶站很遠,,這些錢掙得并不容易。24歲的村民根翁說,,他和家人凌晨4點就要開始擠牦牛奶,,然后翻過海拔4300米的折多山,送到收購點,。
“現(xiàn)在就等奶站和奶吧建好,,我們再也不需要跑遠路了,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备虧M懷期待地說。
對村民增收,,俄達門巴村第一書記井鐘也底氣十足:“我們村上已為貧困戶購買和飼養(yǎng)了370頭牦牛,,按照每頭牦牛一天產(chǎn)3斤奶,,每戶牧民每年可實際增收11340元,鞏固脫貧成果不成問題,,收入還能再翻一番,!”
經(jīng)濟擺脫貧困,路越走越寬,。
秋高氣爽的日子里,烏蘇里江邊的田野一片金黃,,48歲的郭守振站在豬圈里,,一邊干活一邊念叨著:“今年‘送禮’送點啥好呢?”
郭守振是黑龍江省饒河縣大通河鄉(xiāng)青山村村民,,年輕時,,他一門心思想過上“手頭松快”的日子,可折騰了這么多年,,窮日子就像烏蘇里江長長的流水,,一眼望不到盡頭。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力度不斷加大,,位于祖國邊陲的饒河縣也感受到濃濃春意,。2017年,扶貧干部帶來了100多只雞雛和鵝雛,,郭守振夫妻倆起早貪黑伺候這些“寶貝”,,一年下來收入4000多元,加上其他補貼,,全年進賬八九千元,。
“手頭徹底松快了”之后的郭守振想做點事感謝一下大家,于是把殺好的雞給幫扶過他的人送去,,可又被人退了回來,,“送禮”不成的他把雞轉(zhuǎn)手送到敬老院。
“自己脫貧不算啥,,我要帶領老鄉(xiāng)們一起脫貧奔小康,。”這是脫貧后郭守振對自己提出的新要求,。
養(yǎng)殖利潤加上在村里擔任保潔員的收入及各種補助,,保守估計,今年郭守振夫妻倆收入將在2萬元以上,。
郭守振笑著,,抬手向窗外豬圈一指:“今年‘送禮’就送它了!”
不斷夯實產(chǎn)業(yè)基礎,,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越來越多脫貧地區(qū)迎來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群眾徹底告別貧困,,奮力奔向小康,。
(參與記者:鄔慧穎、吳慧珺,、李偉,、孫清清、張超群,、黃騰)
關鍵詞:脫貧后不松勁,,目標不變頻道不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