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遷臺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在上海舉行大陸首展
新華社上海10月9日電(記者 潘清)“娘,,我會活著回來,。我也深信一定會見到我健在的親娘,。你一定要等我回來……不孝兒秉涵叩上?!?nbsp;
這封寫于1979年8月的家書,由臺灣發(fā)出,,輾轉(zhuǎn)海外方才寄達,。告別家鄉(xiāng)30載的高秉涵,等來的是母親已經(jīng)去世的消息,。為了彌補未能在母親生前盡孝的遺憾,,高秉涵多年來先后送百位在臺老兵骨灰回鄉(xiāng)、魂歸故里,。
9日在上海開幕的“我家的兩岸故事——遷臺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大陸首展上,,這封家書連同高秉涵和母親的珍貴合影,,以及高母一件已經(jīng)褪色的藍色大褂,成為最令觀眾動容的一組展品,。
由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聯(lián)手高雄,、上海、臺北,、福州四城市文化單位共同主辦的此次巡展,,延伸自2016年開始的“遷臺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巡展由豐富影音資料和珍貴文物構(gòu)成,,分為“漂移時光”“遷臺映像”“落地成家”“我的傳家寶”四大展區(qū),,勾勒還原了這段遷臺歷史的流變脈動。
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影像,,背后都有一段催人淚下的遷臺故事。詩人張默1949年從上海搭乘中興輪赴臺,,多年后重回南京,,在母親墓前寫下詩篇《我在母親的墳前翻了一個大筋斗》。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1947年出生于南京,,次年隨父親沈春池赴臺,,成為遷臺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如果沒有及時記錄搶救,,許多老一輩的故事就會在歷史中消失殆盡,。”基于“亡羊補牢”的想法,,基金會啟動了“遷臺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迄今,這個計劃已搜錄逾800位遷臺人物及其后代的真實經(jīng)歷,。
“我家的兩岸故事”巡展今年7月在臺灣高雄舉行首展,,獲得熱烈反響。在沈慶京看來,,眾多遷臺長輩當(dāng)年從上海啟航,,跨越海峽開啟人生下半場;巡展選擇上海作為大陸首站,,對兩岸同胞而言意義深遠,。
巡展上海站聯(lián)合主辦方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會長李雷鳴表示,波瀾壯闊的兩岸歷史記憶,,是兩岸同胞的共有財富,。正確認(rèn)識同根同源的歷史軌跡、不斷增強血肉相連的親情紐帶,,需要兩岸同胞共付努力,、不懈守護,。期待兩岸人民共享發(fā)展機遇,書寫新的歷史記憶,。(完)
編輯:付振強
關(guān)鍵詞:上海 大陸 首展 歷史 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