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18歲的青春這樣啟航——三代大學生的入學記憶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18歲的青春這樣啟航——三代大學生的入學記憶
新華社記者 沈洋,、袁汝婷,、白靖利
大學是人生一個重要階段的開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齡人匯聚同一個校園,,共同追逐青春夢想,,是很多人一輩子揮之不去的記憶,。9月1日,又是一個開學季,,記者走訪了不同時代的大學生,,記錄他們的美好入學記憶。
校園環(huán)境在變 求知欲望沒變
“學校好大,,環(huán)境好美,。”這是南昌大學給大一新生謝金利的第一印象,,4人間宿舍,,還裝了空調,“不努力學習就辜負了這么好的環(huán)境,?!?/p>
上世紀70年代末,校園環(huán)境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大學新生對新知識,、新本領的渴望是一樣的。
“一個宿舍八張床,,七張睡人,,一張用來放行李?!痹龠^兩個月,,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孟子為就要退休了,但40年前的大學時光依然歷歷在目,。他說:“和現(xiàn)在比,,當時的教學設施、設備很簡陋,,但大家整天把頭扎進書堆里,,一心讀書?!?/p>
南昌市紅谷灘新區(qū)居民萬新榮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大學時讀了很多書,,班級也經常組織活動,,看電影,、郊游等等?!比f新榮說,。
萬新榮在青島上大學,學校離家非常遠,,那時通訊技術落后,,只有把對家人的思念寫在信紙里。南昌市紅谷灘新區(qū)的毛國剛則要幸運得多,?!八奚嵋呀洶惭b了電話,購買一張電話卡就可以打電話回家,?!泵珖鴦?998年上大學,那時候宿舍不僅有電話,,臺式電腦也可通過電話線接入互聯(lián)網,,但網速極慢。
今天,,無線網絡覆蓋校園,,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標配?!笆程蔑埧ㄓ弥Ц秾氜k理,我們身上都不用帶現(xiàn)金,?!痹颇洗髮W新生劉雨欣說,WiFi覆蓋了整個校園,,隨時可以跟家里人微信視頻聯(lián)系,。當然,隨時也能接入學校圖書館資源,,查閱海量學習資料,。
交友方式在變 同學友誼沒變
1978年,24歲的張建民從湖南湘潭縣的偏遠農村出發(fā),,提著一口杉木板做的中型原木箱,,懷揣著36元錢,走進位于省城長沙的大學校門,。木箱子里裝了筆記本,、鋼筆,還有洗臉盆,、熱水瓶……
“印象最深的是師兄師姐們都很熱情,,帶領著我們辦好入學手續(xù),,還領回了一堆票證,包括開水票,、洗澡票等,。”65歲的張建民回憶起40年前的青春歲月依然心緒難平,。
和張建民一樣,,劉嬋上大學第一天印象最深的也是迎新的學長。1996年,,劉嬋考取湖南師范大學物理教育專業(yè),。“我記得,,當時報到是在學校的老體育館,,高年級的學長給我們做引導?!眲日f,。
進入大學,性格開朗的王崴如魚得水,?!拔覅⒓訉W生社團,也進了學生會體育部,,不僅可以認識很多人,,還鍛煉了交際和組織活動的能力?!蓖踽爽F(xiàn)在是云南一所高校的教師,,他說大學社團和學生會的那段經歷讓他受益至今。
得益于網絡的便利,,謝金利剛確認被南昌大學錄取時,,就通過貼吧找到一個二維碼,加入新生微信群,。還沒開學,,她就“認識”了上百名新同學。
資助方式在變 關愛之情沒變
李俊蘭今年考取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她家曾是江西上饒市廣信區(qū)湖村鄉(xiāng)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已經脫貧但依然享受扶貧政策。
“獲得入學資助5000元,,路費補助1000元,,還辦理了生源地助學貸款8000元?!崩羁√m說,,教育扶貧政策讓她不用為學費和生活費擔心,,可以安心學習。
資助困難家庭大學生的政策并不是新鮮事,。萬新榮告訴記者,,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他來到位于南昌市的高招辦,,憑貧困證明,,他領到10元資助?!澳菚r候10元可是不小的數(shù)目,。”萬新榮說,,作為貧困生,,上學期間不僅免學費,每個月還有生活補助金,,除了伙食費每月還能剩2元錢零花,。
毛國剛老家在鄱陽湖邊上,他家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受災嚴重,。核實他家受災情況后,,江西農業(yè)大學給他免除了一半學費,還為他申請了3000元助學貸款,。
如今,,除了助學貸款,還有貧困補助,、獎學金,、助學金,財政資金,、企業(yè)和個人捐贈,,對貧困學生的捐資助學政策不斷完善,。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大學生 入學 大學 青春 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