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剛柔并濟 盛唐氣象龍門石窟
中央大佛座臺有唐開元十年(722年)補刻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碑,,記載了奉先寺系唐高宗時所建,。咸亨三年(672年)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落成,。
奉先寺位于龍門西山南部,,大龕面寬約36米,進深約41米,,主要造像9尊,以盧舍那大佛為中心,,兩側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左右對稱侍立,。本尊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它是龍門石窟所有龕窟之中規(guī)模最大的造像,。
盧舍那大佛結跏趺坐,,著通肩式大衣(衣服是外來樣式),兩手已殘損,,頭頂發(fā)髻厚大,,作波狀紋(外來樣式中的“犍陀羅式”),臉型略呈扁圓,,面相豐滿端莊,,儀表堂堂,微微俯視的眼睛,,略略上揚的長眉,,和稍稍翹起的嘴角,作含蓄的微笑,,體現(xiàn)出雍容典雅和圣潔慈祥的風度,。巨大的佛象,莊嚴慈祥,,氣宇宏大,。若與云岡20窟北魏大佛作比較,,云岡20窟大佛充滿陽剛之氣,而具有北魏時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王者氣度,。奉先寺唐代大佛同樣雄偉莊嚴,,卻又使人感到非常親切。它那笑而不露的嘴角和慈祥的目光,,令觀者“畏而不懼”,,所以有的論者說,宛若一位智慧而慈祥的中年婦女,,或者說包容著一種“陰柔之美”,。即既是沉雄大度(陽剛之美),又交織著溫和慈祥的“女性美”,,有人甚至把大佛的面容與《資治通鑒》中所記載的武則天的形貌——“方額廣頤”作了比較,,認為是頗為吻合的。
奉先寺大佛作為中國石窟寺中藝術水準非常高的巨大石雕像,,其內(nèi)涵十分豐富,,內(nèi)心世界的刻劃十分細膩,在民族化這一點上,,達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頂峰時期,唐代雕塑的一個時代特征就是“剛柔并濟”,,即唐文化既吸收北方少數(shù)民族和西域民族的剛健,、粗獷的生命力量,又同時吸收了南朝文化的精致,、細膩,、華美的自然靈氣,因此,,唐代雕塑是雄渾中又兼有靈巧,,粗獷中有嫵媚,豪放中有細膩,,凝重中有輕盈,,在奉先寺大佛的藝術處理手法上,就交織著渾厚的氣勢,,充沛的力量和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確實,藝術技巧的高度成熟,,至此,,已達爐火純青的程度,一切是那樣的和諧和完美,。時代再往后,,從晚唐開始,,藝術水準總體上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編輯:楊嵐
關鍵詞:大佛 剛柔并濟 龍門石窟 奉先 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