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代“紫砂秘籍”:書藏天一閣,壺展美食節(jié)
新華社杭州5月16日電(記者 馮源)“商鐘”“周盤”“石鼎”“木鐸”“葫蘆”“梅花”……在“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jié)的“美食器皿展”上,,一件件風格古樸,、造型典雅的紫砂壺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而它們的名字也別具匠心,,都來自一部收藏在中國現(xiàn)存最久的私人藏書樓天一閣中的“紫砂秘籍”,。
“這部書名叫《七十三壺圖》,是我在2010年前后從天一閣意外發(fā)現(xiàn)的,?!敝袊佬g學院美術館副館長、手工藝術學院教授吳光榮告訴記者,?!镀呤龎貓D》是稿本,分康熙本和雍正本,,據(jù)扉頁上的題字,,它的作者是著名詩僧、畫僧普荷,。不過據(jù)他考證,其作者應該另有其人,,其內(nèi)容與清代中期著名的紫砂大師陳曼生頗有淵源,,與當時的學界領袖阮元也有關系。與同時期別的紫砂壺著作有文無圖相比,,它是一部罕見的圖文并茂的清代紫砂壺圖集,,是明清時期紫砂藝術的珍貴紀錄。
“在外人看來,,紫砂壺大抵只有或圓或方的區(qū)別,,但是,最遲從晚明開始,,文人就開始為紫砂壺取上一個別致的雅號,。”吳光榮說,,從《七十三壺圖》看,,它們的造型和壺名有五種,有的屬于仿古器,大多模仿青銅器,,還有的則分別取材于瓜果等植物形態(tài),,或者器物和幾何形體,甚至還有想象的自然現(xiàn)象,。例如,,“天雞”一名可上溯到漢代,“觚棱”一名宋代已有,,“千秋”壺上的“千秋”銘文則明顯來自青銅器,。
根據(jù)《七十三壺圖》,吳光榮帶領創(chuàng)作團隊制出了73把紫砂壺,。他介紹說,,這些壺型大多由明清兩代文人參與設計制作,可稱文人壺,,植入了當時文人的思想,、情趣、喜好,、審美等諸多因素及時代特征,。“對其造型和創(chuàng)意的研究有助于研究和推進我們的飲食文化,,當代人在設計餐具時,,也可以從中獲得靈感?!?/p>
“江南:長物與食單——中華美食器皿展”由中國美術學院承辦,,它以本土地域飲食為角度,策劃了5個小展,,除了“《七十三壺圖》紫砂與茶文化展”外,,還從“國家禮儀中的食具”“杭幫菜與江南飲食”“石雕仿生食物宴”和“江南雅生活”等4個方面,以不同角度和視野,,展示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美食 紫砂秘籍 紫砂壺 :書 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