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動態(tài)書畫動態(tài)
“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楊曉陽美術作品暨創(chuàng)作文獻展”在天津開幕
4月27日,,“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楊曉陽美術作品暨創(chuàng)作文獻展”在天津美術館拉開了第12場巡展的帷幕。展覽于2016年10月29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啟首展,,后在北京、廣州,、蘭州,、濟南、南京,、重慶,、成都、西安等地展出,,獲得了觀眾和美術界的廣泛贊譽,。
此次展出近400幅作品,以不同的筆觸,、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了“絲綢之路”歷史和當下的人文風貌。這些作品來源于大量的生活實踐,,呈現了楊曉陽用筆墨忠實記錄沿線的歷史人文,,民風民俗,自然風光,。一幅幅穿越時光,、凝固歷史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一位藝術赤子對國家對民族對中華文化的拳拳熱愛,。
中國美協副主席,、天津美協主席王書平致辭
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教學部主任賈廣健致辭
中國美協秘書長馬鋒輝致辭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致辭
天津美術學院原院長,、中國美協版畫藝委會名譽主任姜陸致辭
從1985年起,,楊曉陽沿絲路古道開始了他長達30多年的寫生創(chuàng)作,他幾乎走遍了絲綢之路沿線地區(qū)和國家,,沿途做了大量的考察,、寫生和記錄工作,親身感受到了絲路沿線城市的自然風光,、歷史風俗和民族風情,。從展出作品的四個部分就可以看出,有他繼承中國傳統的“生活寫生”“主題探索”,,有從“丹青意蘊”中逐步開始中西結合的創(chuàng)新,,直至“水墨精神”的寫意升華。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宏大作品與深入生活的寫生速寫,,完整呈現了楊曉陽嚴肅認真的探索精神,,堅實全面的繪畫功力,以及寫意水墨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
對于生長于絲綢之路上的楊曉陽而言,,對絲路的描繪是冥冥之中的召喚。27歲的他與幾位友人,,騎自行車從西安出發(fā),,歷時4個半月,最終由哈密進入新疆鄯善,、達坂城到達烏魯木齊,,并獨自前往庫車龜茲石窟以及高昌、交河古城等地考察,,一路險象環(huán)生,。青春歲月行走絲綢之路的記憶,與血脈里的文化記憶相應和,,彼時的身心震撼使他從此對“絲綢之路”情有獨鐘,。他多年的寫生考察,,始終不離絲綢之路的主線;他開闊的視野,,更關注著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互鑒,。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文章談到,,楊曉陽在藝術上的引領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提出了自己的藝術主張,還帶領中國國家畫院實踐他的藝術主張,,其中他對黃土畫派傳統的藝術面貌不斷梳理和思考,,呈現了他自己獨特的面貌。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研究院院長何家英致辭
天津美術學院原副院長張蒲生致辭
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文章致辭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楊曉陽致答謝辭
(以上為發(fā)言順序)
開幕式由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秘書長商移山主持
楊曉陽堅持文藝創(chuàng)作要接地氣,、關注生活和人民,,并且沿著這條路堅持不懈。在大西北,,主張“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名家趙望云、石魯,、黃胄等,,他們帶著泥土氣息的創(chuàng)作,影響著“黃土畫派”的劉文西以及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他們的藝術實踐不斷證明,,藝術的根在人民,,藝術的源在生活,。世居長安的楊曉陽也正是從這樣的基點出發(fā)的?!八囆g為人民服務”這樣的集體主義觀念,,是楊曉陽以及他這一代人的一種信念。
楊曉陽說,,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人民中間,與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有著天然的親近的方法,,是他從傳統教育和家傳以及劉文西老師那兒學到的,。劉文西的藝術觀念就是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到生活當中去表現勞動人民的這一創(chuàng)作方式,。楊曉陽并非在課堂上,,而是背著背包、背著塑料布、背著臉盆和鞋子直接跟隨老師到生活中去學習,。他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民中去,,他目之所見劉文西老師所有的繪畫狀態(tài),以及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怎么跟他們成為朋友,,怎樣去觀察他們的生活。從此,,楊曉陽對于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的觀念以及創(chuàng)作的方式,,有了方向。那一年,,他14歲,。名師育高徒,在繪畫這條路上,,他說自己沒有走過彎路,。
展覽現場
從楊曉陽清晰的四個創(chuàng)作階段,可以看到他豐厚的生活積累,、扎實的基本功,、凝練的色彩語言和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新,這種不斷超越自己的藝術家的成長軌跡,,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正如何家英所說,楊曉陽是受黃土滋潤的西北漢子,,他有包容的胸懷,,內心溫厚,他的藝術質樸,、宏大,,他將這些特質融入到他的作品中,轉化成為他在藝術上的大氣象,。
本次展覽還特別展出楊曉陽“從寫實到寫意”學術思考的課徒畫稿,,重在示范如何教育掌握從寫實到寫意的技法和觀念。
座談會現場
此次展覽開幕前,,來自北京的美術家及美術理論家楊曉陽,、張曉凌、賈廣健,、高天民,、孫津、陳云崗,、項金國,、陳風新,、劉悅笛、陳明,、王萌,、張桐禹,和來自天津的美術家及美術理論家王書平,、霍春陽 ,、姜陸、何延喆,、楊惠東,、張福有、喻建十,、楊沛璋,、劉文生、路洪明,、邵亮,、楊維民、孫飛等圍繞展覽,,尤其是楊曉陽30余年的藝術探索歷程,,召開展覽同名座談會。
據悉,,展覽將持續(xù)至5月12日,。
楊曉陽向天津美術館捐贈作品《酒逢知己千杯少》
藝術家簡介
楊曉陽,1958年出生于陜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1983年畢業(yè),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畢業(yè)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調至中國國家畫院任院長,。
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全委,,國家三五人才一級,,四個一批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教育部高教名師,。
作品欣賞
生活寫生
編輯:楊嵐
關鍵詞:楊曉陽 中國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