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清華簡十年重現了多少古書 重建了哪些古史
《筮法》的卦位圖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從境外搶救入藏了一批戰(zhàn)國時期的竹簡,學界稱之為“清華簡”,。清華簡的內容多為早期的經史類典籍,,其中除了可與《尚書》等傳世古書對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則是已失傳兩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見的佚篇,,對于準確認識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國早期歷史均有重要價值。為了更好地說明清華簡這批出土古書對于重建古史的顯著作用,,我們將已公布的篇目大致按照斷代進行劃分并加以闡釋,。
1. 對于夏代歷史的印證
關于夏代存在與否,學術界目前仍有爭議,?!妒酚洝は谋炯o》以及多種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雖然都有關于夏朝的記載,但受疑古思潮的影響,,它們大多被認為是靠不住的,。正因如此,本世紀初發(fā)現的西周中期銅器遂公盨,,由于其銘文中對“禹治水土”的記載可與《禹貢》等文獻相印證,,曾經引起了古史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清華簡中可以印證夏代歷史的古書,可舉出《厚父》一篇,。該篇屬于《尚書》的佚篇,,在先秦時期曾廣泛流傳,還被《孟子》引用過,。篇中王與厚父回顧了夏朝的興衰,,除了提到禹、啟等開國先王,,還特別講到了皋陶,、孔甲等人的事跡,具體細節(jié)雖然與《國語》《史記》等文獻稍有出入,,但大致框架仍是可以契合的,。關于《厚父》的時代,學界有“夏書”“商書”“周書”等不同看法,。而在我們看來,,該篇當是周武王代商后向夏朝后裔厚父“乞言”時所作。也就是說,,至遲在周武王所處的時代,,夏人后裔所自述的夏代歷史已經與《夏本紀》的記載沒有太大差異。如此一來,,《史記》對夏代歷史的記載大體可信,,便是不言自明的了。
除了《厚父》之外,,日前發(fā)布的清華簡第八輯整理報告收錄的《虞夏商周之治》篇,,也有與夏代相關的內容。該篇所記載的夏代禮樂制度,,雖然反映的可能只是戰(zhàn)國人的認識,,但是與相關文獻對讀也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記載了周文王遺言的《保訓》
2. 對于商代歷史的補充
商代的史料較之夏代無論是在體量還是質量上都有較大的提升,,但據之重建商代史依然面臨著不小的困難,。甲骨文研究雖然已取得有目共睹的進展,但其內容過于單一,、材料過于分散,。《史記·殷本紀》是關于商代歷史的系統(tǒng)記述,,司馬遷在篇末歸納編纂該卷的方法是“以《頌》次契之事,,自成湯以來,,采于《書》《詩》”,,也就是說相關記載絕大部分乃是化用《尚書》《詩經》之文。但是在司馬遷的時代,能夠看到的商代“書”篇就已經不多了,,大致僅?!稖摹贰侗P庚》《高宗肜日》等寥寥幾篇。受此影響,,從《殷本紀》就可以明顯地看出該篇記成湯,、盤庚事較詳而其他諸王則十分簡略。這當然是由于成湯,、盤庚功業(yè)赫赫需要濃墨重筆地進行描寫,,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司馬遷所面臨的史料匱乏的困境有關。
值得慶幸的是,,清華簡中發(fā)現了多篇前所未見的記載商代歷史的古書,,大大充實了商代史料。屬于成湯時期的有《尹至》《尹誥》《赤鵠之集湯之屋》等篇,,詳細記述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伐桀的過程以及代夏之后的治國之道,。屬于武丁時期的則有《傅說之命》三篇,完整地展示了武丁夢得傅說并以之為相的歷史,。此外,,《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殷高宗問于三壽》等篇雖是后代托古之作,但也側面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事實,,屬于可資借鑒的間接史料,。這些重要史料的重新發(fā)現,雖然不足以完全覆蓋商代歷史的全部鏈條,,但對于文獻不足征的商代史來說已經是重大推進,。
3. 對于西周歷史的糾正
西周時期的歷史,由于其文獻留存在三代中最為豐富,,加之大量長篇青銅器銘文的發(fā)現,,本身已具備了深化細化的條件。而清華簡中重新發(fā)現的古書,,對于豐富西周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個別重要問題的糾正方面,。比如周人所艷稱的“文武受命”與“文王稱王”等問題,過去由于文獻記載多有抵牾,,長期以來都是聚訟紛紜,。清華簡的《程寤》篇,雖然存目于漢人所編的《逸周書》中,,但是文本在唐宋之后就亡佚了,。簡本的重新發(fā)現,為我們還原了文王去商在程,,與武王并拜吉夢代商受命的全部過程,,“文武受命”問題也可據之徹底厘清,。清華簡中最早公布的《保訓》篇,內容是周文王去世前所作的遺言,,開篇的“惟王五十年”一句,,明確指出是時文王已在位稱王,有力回擊了漢代以來文王生前未稱王的觀點,。此外,,關于“西伯戡黎”是哪位西伯、武王卒年,、成王即位年齡以及周公“居東”還是“征東”等經學史上的經典話題,,在《耆夜》《金縢》《系年》等篇中均有重要線索。
西周時期的歷史文獻,,也存在著關于早期的記載多而中期,、晚期少的情況。傳世《尚書》的“周書”中,,屬于西周中期以后的只有穆王時期的《呂刑》一篇,。清華簡中多篇西周中晚期古書的重新發(fā)現,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這種差距,。穆王時期作成的《祭公之顧命》篇雖然在《逸周書》中有文本傳世,,但比照兩種文本可知傳本多有舛誤,簡本在“三公”制度等關鍵之處可以補充相關史事,。新近公布的《攝命》,,是一篇西周中期的重要冊命文書,篇幅將近千言,。關于其作者,,目前有穆王與孝王兩種意見。如果后說可以成立,,那該篇就更加珍貴,,因為此前并沒有任何一篇孝王時期的文獻得以傳世?!盾橇挤虮选冯m屬詩歌體,,但是該篇借厲王名臣芮良夫之口闡述了當時的政治局勢,也有突出的史料價值,。關于厲,、宣、幽三朝歷史的記載,,還見于前所未見的史書《系年》篇,。《系年》關于國人暴動,、共和行政,、宣王中興,、西周滅亡等歷史事件的記載與古書或依或違,為我們理解西周晚期以及兩周之際的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古族與古國在這一時期遷徙、發(fā)展與融合的過程,,也可以在清華簡中找到記載,。《系年》第三章記載了周成王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曾將秦人從商奄遷徙到邾吾,,十分明確地講秦人來自于東方,顛覆了過往對秦人起源的認識,。出自楚人自記的《楚居》篇則詳細敘述了楚國的族源,,包括先君季連的降生、楚人稱號的得名以及歷代國君在南方遷徙與發(fā)展的過程等,,為研究楚國的歷史提供了前所未知的珍貴史料,。
4. 豐富了春秋史研究的材料
春秋時期是中國早期社會劇烈變革的一個重要階段。對這一時期歷史的認識,,由于有《左傳》《國語》等文獻的支撐,,相對而言是比較明晰的。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左傳》《國語》對春秋歷史的記述并非面面俱到,。正如童書業(yè)所說,“晉,、楚兩國的歷史是一部《春秋》的中堅”,。《春秋》與《左傳》記晉楚之事尤為詳盡,,其他諸侯國則明顯要遜色得多,。《國語》雖有八國之語21卷,,但其中僅《晉語》就獨占9卷,,甚至根本就沒有“秦語”,這與秦國在春秋時期的歷史地位也是不相匹配的,。
幸運的是,,清華簡中新發(fā)現了多篇屬于“語”類的春秋文獻,可以大大彌補《左傳》《國語》的不足,。其中記載秦穆公與楚國申公子儀對話的《子儀》,,開篇講“既敗于崤”,從省略的主語“秦穆公”或“秦”來看,,應是一篇佚失的“秦語”,。而《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鄭文公問太伯》等有關鄭國的古書或可歸為“鄭語”,,提供的認識遠遠超過了《左傳》《史記》的記載,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春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文化狀況與政治形勢的認知,。而有關晉國的記載雖然已經很豐富,,但史料的發(fā)現當然是多多益善。清華簡中的《子犯子馀》《晉文公入于晉》講述了晉文公重耳流亡,、復國以及一戰(zhàn)而霸的歷史,。《趙簡子》則是晉國趙簡子始為卿入朝,,范獻子與成鱄對其訓導勸誡的文辭,。這些大概都屬于“晉語”。最值得注意的是《越公其事》一篇,,其中講吳越爭霸的內容大都可與《國語》的“吳語”“越語”對讀,,顯示了它們之間密切的關系。除了豐富的“語”類文獻,,史書《系年》篇對于重建春秋史也有較大價值,。該篇以類似“紀事本末體”的形式對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的興衰更替進行了詳細描述,許多地方可以糾正傳世史料的錯誤,。
5. 豐富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鼻迦A簡新見古書中所體現的豐富思想內涵,便可以進一步推動對早期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為當代社會道德建設以及新時代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比如《尹誥》篇中商湯、伊尹對“民”與“眾”的珍視,,體現了早期的民本思想,。《厚父》篇反復強調敬天重德,,反映出周初的德治較商代有了明顯的進步,。特別是《厚父》篇中的“民心惟本,厥作惟葉”一語,,在古代文獻中最早明確提出以民為本的理念,。
清華簡的第八輯整理報告集中公布了多篇講述治國理政之法的古書?!栋罴抑菲獜恼磧煞矫骊U述了將會導致國家興盛與衰敗的種種行為,,告誡執(zhí)政者要“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栋罴姨幬弧菲獎t從肅清吏治的角度強調了選賢任能的重要性,,以及用人失度帶來的嚴重后果,。《治邦之道》篇全面分析了治理國家應當遵守的準則,,并特別強調了尚賢,、節(jié)用、節(jié)葬,、非命等思想,。《天下之道》篇則借用攻守之道來說明古代圣王得天下的關鍵仍然在于得民心,?!缎氖侵^中》是一篇充滿思辨智慧的文獻,。該篇試圖把古人深信不疑的“天命”與本篇重點論述的“身命”概念辯證統(tǒng)一起來,,并最終提出了“人定勝天”的理念。篇中的“人有天命,,其亦有身命”“斷命在天,,苛疾在鬼,取命在人”等語,,可以說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這一哲學思想在古代文獻中較早的體現,。
6. 豐富了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材料
歷史不只是王侯將相的記事本,普羅大眾的社會生活也是歷史研究關注的重點方向,。清華簡的內容雖然多是“王者書”,,但其中也不乏研究社會文化史的重要資料。
清華簡中的《算表》,,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發(fā)現最早的實用算具,,利用這套《算表》,不僅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乘除,,還能計算包含分數1/2的兩位數乘法,,甚至可以用于開方運算。以《算表》為代表的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重新發(fā)現,,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高超智慧與實踐精神,。
卜筮祭禱是先民重要的日常生活之一。卜筮方面,,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公布的《筮法》,,是一篇講述占筮理論和方法的專書。在《筮法》的占算體系中,,只有八經卦而不用六十四卦,,展現了與《周易》截然不同的占筮系統(tǒng)。與《周易》卦名,、卦畫相一致的,,清華簡中又同出了《別卦》一篇,,充分展現了當時豐富多樣的占筮體系。祭禱方面,,第三輯整理報告收錄了一篇《祝辭》,,內容是祝禱行為中格式化的咒語。與之相類似的,,還有目前仍在整理過程中的《禱辭》篇,,記載的是祭祀儀式中的禱告神靈之辭。
除此之外,,清華簡中還有為數不少的樂譜,、馬經等內容尚待整理與研究。假以時日,,這些古書一定會對我們深入了解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文化提供更多新知,。
清華簡在完善古史重建方法論方面的意義
清華簡中重現的古書對于古史重建的意義,相對于補正具體的史實,,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方法論方面的啟示,。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如何看待古書,、如何認識古史始終莫衷一是,,疑古、信古,、釋古各有其信從者,。對于古史基本態(tài)度的嚴重分歧,導致了古史研究難以進一步深化發(fā)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清華簡等出土文獻雖然重現了大量古書,,但是對傳世古書與傳統(tǒng)古史仍然只是局部補充與修正,,并沒有全面顛覆。在這些失而復得的古書里,,禹,、湯、文,、武還是明王圣君,,夏桀、商紂也依然失道寡助,。這就說明傳世古書作為長期流傳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它的真實性是有依據的,不能被輕易否定。
王國維1925年在清華講授《古史新證》時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同時也批評了“疑古之過”,。他認為疑古學者“其于懷疑之態(tài)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F在看來,,重新認識古書以及重建古史,不僅要充分利用新發(fā)現的出土文獻,,也要對傳世史料的價值進行充分估量,。實踐證明,大部分情況下即便沒有“地下之新材料”的證據,,對于“紙上之材料”的記載也可以姑且信其有,。“二重證據法”強調兩者互相印證,,并不意味著沒有出土材料印證的傳世古書便不可相信,,抹殺任何一方的獨立價值都絕非王國維本意。有些問題在考古材料里雖然沒有涉及,,并不代表當時就沒有,,更不能因之推論傳世文獻的記載有問題,。先秦的古書卷帙浩繁,,真正流傳下來的可謂十不存一,以有限的已知去推論無限的未知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當然,,我們提倡不要過分疑古并不意味著要走上輕率信古的老路,重建古史的正確態(tài)度依然是對任何材料都預先進行史料批判,。無論疑古還是信古,,歸根結底都是要靠材料說話。
(作者:程浩,,系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副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清華 古書 歷史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