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習近平出席G20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熱議解讀 熱議解讀
中拉文明和羹之美:揚帆萬里,,相識生良緣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中拉文明和羹之美:揚帆萬里,,相識生良緣
新華社記者趙暉 凌朔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與拉美文明沿著各自軌跡,,演繹出絢爛的古代文明史,。直到1565年的一天,,借助一條從菲律賓駛往墨西哥的大帆船,兩大文明有明確記載地相遇了,。
此后的250年間,,數(shù)百趟從馬尼拉出發(fā)的大帆船,裝載著中國商品,,劈波斬浪四個月,,揚帆遠航幾萬里,源源不斷地抵達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沿著這條穿越太平洋的海上商路,中華文明與拉美文明在互通互利互學互鑒中從歷史走進今天,,留下無數(shù)的文明交往印記,。
“中國船”改變港口
世界史把這段持續(xù)了兩個半世紀的跨洋貿易稱作“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但在當時,,拉美本土商人更習慣將這些每年定期抵達的大帆船稱作“中國商船”或“絲船”,,因為船上絕大多數(shù)商品都來自中國。每年大帆船出發(fā)前,,都會有幾十艘從中國駛往菲律賓的商船,,為大帆船提供遠航貿易的商品。
17世紀西班牙史學者安東尼奧·德·莫爾加記載了一份抵達馬尼拉的中國商船貨物清單:“大束生絲,;素色和彩色精美天鵝絨,;織有金銀絲的浮花錦緞;綾羅,、平紋綢和各色衣料,;亞麻布制品;白棉布匹,;嵌有玻璃珠和小珍珠的馬飾,;硝石、火藥,;面粉,、橘子、桃子,、梨,、生姜、水果蜜餞,;腌豬肉,、腌雞、栗子,、胡桃,;水牛、形似天鵝的鵝、馬,、騾,、驢;會說話唱歌及逗趣的提籠鳥……種種稀見之物,,如果都要提到,,我將永遠寫不完,也沒有這么多紙張來寫,?!?/p>
19世紀初,在阿卡普爾科港,,德國地理學者亞歷山大·馮·洪堡目睹了另一幕盛況,。“當‘中國商船’即將到岸的消息傳來,,從奇爾潘辛戈通往(100多公里外的)阿卡普爾科的路上,,到處都是行色匆匆的商人。他們爭先恐后地搶購來自東方的心儀商品……很多貨物等不及從麻袋中取出就被售賣一空,?!?/p>
《墨西哥資本主義史·起源(1521-1763)》記載,“中國商船”讓阿卡普爾科港在短短數(shù)年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發(fā)展成為太平洋東岸最繁忙的都市,;由于運輸大量中國商品,,從阿卡普爾科港通向墨西哥城的道路被稱為“中國之路”……
“中國風”掀起潮流
帶有鮮明中國特色文化的中國商品到達墨西哥后,被分銷到巴拿馬,、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地,,不僅催生當?shù)叵M習慣的變化,,更帶動那里文化的“消費升級”和審美的品味互鑒。
英國神甫托馬斯·蓋奇在游記中描述了17世紀墨西哥民眾對中國絲綢的推崇:不論男女,,都穿得過分講究,,絲綢的衣料比呢料和布料用得還多。18世紀西班牙學者豪爾赫·胡安和安東尼奧·德·烏略亞在拉美考察時發(fā)現(xiàn),,在一些官宦人家,,連奴仆都要“身著藍色或黃色燈籠褲再配上白色絲襪”以顯示主人的地位。
中國瓷器也在拉美地區(qū)掀起了潮流,。史料記載,,1573年到達阿卡普爾科的兩艘大帆船上共裝載中國瓷器2.23萬件。當?shù)孛鲗Π嘿F的中國瓷器大為追捧,。17世紀,,巴西上層社會使用中國瓷器裝飾房間,,有時甚至將瓷器充當現(xiàn)金使用。中國制瓷工藝也在那個時期傳入拉美,。18世紀末,,墨西哥普埃布拉共有46家制瓷工坊仿制中國青花瓷,并在東方美學和工藝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塔拉維拉陶瓷器,。
風箏,、折扇、燈籠等中國手工藝品也受到追捧,。1767年,,運往阿卡普爾科的“圣卡洛斯”號大帆船上裝載了一大批中國梳子,數(shù)量達到驚人的8萬把,。此外,,來自東方的“斗雞”游戲、燃放煙花等活動也在拉美多地生根,,演化為當?shù)匦蓍e娛樂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絲路緣自然延伸
跨洋貿易同樣惠及中國,。明清史志記載,明代初年蘇州吳江縣種植桑樹約18萬株,,“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開始后,,種植量激增至數(shù)十萬株。蘇州,、湖州,、杭州等地的生絲、織錦,、紗布,、細絲、繭綢,、緞子等細作行業(yè)也在那一時期迅速興起,。
福建漳州的海澄,本是一個小漁港,。中國商品多從這里出海前往馬尼拉,,使得漁港快速發(fā)展成為各國商人往來洽談的國際化港口。統(tǒng)計顯示,,1630年至1639年,,從這里前往馬尼拉的中國貨船超過300艘。
番薯,、土豆,、玉米,、西紅柿、辣椒,、菠蘿,、番荔枝等美洲農產品也隨跨洋貿易進入中國。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列舉了番薯產量大,、易儲藏,、生熟可食、不怕蟲害等種種好處,,共稱為“番薯十三勝”,。他還指出番薯對緩解饑荒的重要作用,“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糧”,。乾隆曾兩次下旨提倡種植番薯,使之成為當時重要的救荒糧,。
一些原產拉美的植物則被收入中醫(yī)藥典,。1692年,康熙身患瘧疾,,被西方傳教士以產自南美安第斯山脈的金雞納霜治愈,。后來,清代醫(yī)學家趙學敏將這一藥物收入《本草綱目拾遺》,,推動了金雞納在民間的使用,,即人們所熟悉的奎寧。
借助大帆船貿易,,兩千多年前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向東延伸到太平洋彼岸,。從此,中國和拉美文明,,經由這條海路,,匯合融合。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