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時代的藝術不會褪色
最近,,當代超寫實主義畫家冷軍火了。在一段冷軍作畫的短視頻中可以看到,,畫中女子毫發(fā)畢現(xiàn),,整幅畫作如高清照片一般,。短短15秒的視頻,獲得300多萬次點贊,。
冷軍的超寫實畫作能夠走紅并不令人意外,。38年前,同樣有一位畫家創(chuàng)作出了改革開放后的經(jīng)典之作《父親》,,這個人就是當時正在四川美術學院讀大三的羅中立,。《父親》以巨幅人像尺寸與極盡精微的畫法,,描繪了一位農(nóng)民的形象,。這幅作品在當時便引發(fā)轟動,很多人寫信給羅中立表達喜愛之情,。最近,,當這幅作品在“東方風來滿眼春——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展(1978—2018)”上再次展出時,依然有許多人在畫前駐足良久,。
是什么跨越了時空構建起觀者與作品的共鳴,?是什么讓一幅作品能夠獲得廣泛而持久的贊譽?是藝術記錄時代,、推動時代的擔當,。
藝術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古往今來,,許多能夠被稱為經(jīng)典的藝術作品,,往往因為鮮明的時代特征,反而具有了超越時代的永恒魅力,。如董希文創(chuàng)作的《開國大典》,使人瞬間走入畫面,,回到那個萬象更新,、激昂振奮的年代。又如德拉克洛瓦以《自由引導人民》紀念法國七月革命,,使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法蘭西民族精神的象征,。再如老勃魯蓋爾《農(nóng)民的婚禮》,憑借對生活的深刻觀察,,成為了解16世紀歐洲農(nóng)村的一扇窗,。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往往能令人從中一窺時代面貌,繼而體驗到一種與永恒時空的連接,。
時代,,激發(fā)了藝術創(chuàng)作活力?;仡櫢母镩_放40年,,廣廷渤的《鋼水·汗水》為普通煉鋼工人塑像,,勾起人們對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火熱回憶;何多苓的《春風已經(jīng)蘇醒》以抒情性的意境美,,呼應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對未來的向往,;吳冠中的《春雪》則將西方現(xiàn)代藝術抽象語言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寫意表達相結合,呈現(xiàn)出一代藝術家對打破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探索……40年來,,這些美術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在不斷求新求變中,也記錄下時代的進步與革新,。
藝術,,也可以振奮人們的精氣神。潘鶴的雕塑《開荒?!I給深圳特區(qū)》,,塑造了一頭身體前傾、肌肉緊繃,、正在猛烈拉動身后樹根的公牛形象,,展現(xiàn)的正是不畏艱險、埋頭苦干,,勇于開拓,、務實進取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改革者,,也成為了“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歷史性建筑物”,。優(yōu)秀藝術作品是情感的濃縮、思想的升華,,往往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在激發(fā)億萬心靈共鳴的同時,凝聚起強大的前行力量,。
40年,,藝術與時代都發(fā)生了深刻變革,每一個中國人的藝術生活也都在悄然變化,。美術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免費開放的公立美術館與各具特色的民營美術館都向公眾敞開懷抱;從家家門口貼年畫到客廳掛起裝飾畫,,中國家庭的審美需求日益旺盛,;從學校同質化的美術課堂到美術館里個性化的藝術教育課程,美育得到更廣泛的重視……種種變化成就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大美術時代,。當我們重新審視社會變遷的時代大展廳時,,就會發(fā)覺斑斕的藝術早已匯入時代的洪流,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描摹下絢麗的一筆。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時代 藝術 褪色 中國 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