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這家族準大學生上學前先到祠堂背家訓 發(fā)600筆墨費
(原標題:瀘州敘永“羅氏家族”連續(xù)5年為準大學生舉行儀式,;上大學前,,先來祠堂背家訓)
19歲的羅竹即將離開村子,,去遙遠的浙江上大學,。離開村子之前,,他被長輩叫到羅家祠堂,,背家訓、拜祖先,、聽長輩教誨,,然后還領(lǐng)到一筆600元的筆墨費。羅竹說,,這是一場很有儀式感的“成人禮”,。他有些自豪,在村里,,只有羅家還有祠堂,,也只有考上大學,才有資格在祠堂參加這場活動,。
羅家祠堂位于四川瀘州敘永縣兩河鎮(zhèn)太平山村,,有兩百多年歷史了。與羅竹一起參加“成人禮”的,,還有另外4名羅姓準大學生,。
“詩書傳家,教育羅家的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贝罅趾笊搅_氏宗親協(xié)調(diào)委員會主任羅先文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這是活動的目的,,也是祖訓傳承下來的精神,。
儀式
每個準大學生發(fā)600元筆墨費
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了5年
羅竹說的“成人禮”,事實上是“羅氏家族子女升大學歡送會”,。8月18日上午,,在羅家祠堂,羅先文領(lǐng)著5名學生背誦了家訓,,然后撞鐘鳴炮,,焚香拜祖,并給每個學生發(fā)放了600元筆墨費,。
羅竹說,,筆墨費本來是400元,,臨時有家族成員資助,每人現(xiàn)場又分別領(lǐng)到200元,。這是發(fā)給大家買文具的,,羅先文說,錢不多,,只是以資鼓勵,。
講起整個活動過程,羅竹說莊重嚴肅,,儀式感很強,,那一刻心里生出幾分自豪,在村里,,只有羅家還有祠堂,,也只有考上大學,才有資格在祠堂參加這場活動,。
2013年底,,69歲的羅先文和76歲的羅先富主持了對祠堂的修繕,傳統(tǒng)的祭祖活動得以重新延續(xù),。
羅先富說,,今年本來聯(lián)系參加“歡送會”的有8名準大學生,但因為一些學生路途遙遠,,或者家中有事,,到祠堂參加活動的只來了5人。
住在敘永縣落卜鎮(zhèn)的羅敏考上成都一所大學,,她沒能前來參加“歡送會”,,但事后,羅先文等家族長輩得知她父親生病,,家境困難,,于是立即組織了一場家族內(nèi)的捐款,并補發(fā)了600元的筆墨費,。
羅先文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羅氏家族子女升大學歡送會”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了5年,目前已經(jīng)有32名學生參加了歡送活動,。
銘記
有人想把家訓帶在身邊
警醒自己“走正道,,做正事”
羅宗義2014年參加了“歡送會”,如今他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在成都上班,,關(guān)于四年前背的家訓,他還能記得“耕讀為本,,成學成才,,孝老愛親……”
一部分已經(jīng)記不得了,,但他知道,家訓里告誡自己要“走正道,,做正事”,。關(guān)于祠堂,羅宗義覺得,,那就是自己的根,。
2015年的羅家準大學生“歡送會”,羅宗義被長輩邀請回去,,給新一屆的大學生講講自己讀大學的感受,。之后,他也在電話里,,跟羅先文匯報過自己的學業(yè),。
羅曼在成都一所重點大學讀書,,2017年的暑假,,她參加了“歡送會”,除了拜祖,,還參觀了祠堂,,這場儀式感很濃的活動,讓她知道了祖輩的歷史,,也讓她明白了一些道理,,“努力學習,回報社會和家鄉(xiāng)”,,這是家訓的要求,,也是長輩的教誨。
羅竹從“歡送會”上領(lǐng)回了三份資料,,分別是“羅氏家訓十二條”,、文言文版的《勸學箴》、還有一份新編的家訓,。他說自己即將離開家鄉(xiāng),,去很遠的浙江上學,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他將把家訓一直帶在身邊,,時刻警醒自己。
羅先富的孫女羅菊也剛剛參加了“歡送會”,,今年高中畢業(yè)的她考取了成都的一所大學,,8月24日下午,她正在幫奶奶收拾曬在院壩里的玉米,,滿頭大汗的她調(diào)侃說,,“我是被逼無奈的”,。羅先富的兒子在縣城工作,家里就兩個老人生活,,羅先富說,,“勤勞也是羅家家訓要求的”。
歷史
羅家祠堂已走過200余年
破敗后村民捐資再重建
過去幾年,,羅先文和羅先富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重建祠堂上了,。羅先文說,他主要負責外聯(lián)工作,,羅先富主要負責祠堂的日常管理,,除了祠堂的修繕重建,還有編修族譜,,聯(lián)絡(luò)宗親,,開展家族活動……
羅氏族譜記載,太平山村羅家祠堂建于1805年,,至今200余年,。祠堂建設(shè)的目的,主要以祭祖,、辦學為用,,最近幾十年來,祠堂先后辦過鐵廠,、小學,,后來又被分配為民居,2013年的時候,,已經(jīng)沒有村民居住,,祠堂已經(jīng)破敗荒廢。
2013年,,羅先文,、羅先富等發(fā)起倡議,重建祠堂,,隨后舉行了羅氏家族的內(nèi)部捐資,,祠堂前前后后花了70余萬元,羅氏家族前后捐資的有800余戶,。
羅先文介紹,,按照族譜記載,羅氏祖先原本生活在江西,,明朝末期,,羅氏先祖入川,隨后又到了敘永一帶,。幾百年來,,羅氏家族又開枝散葉,,搬遷到貴州、云南等地,,目前已經(jīng)統(tǒng)計到的有5000多人,。羅先文說,讓他倍感驕傲的是羅家家風正,,就目前統(tǒng)計來看,,羅家在任的有50余名公職人員,上到縣處級干部,,下到一般公務(wù)員,,沒有一個違紀違法,貪污腐敗,。
反思
家訓的教化需要潛移默化
考慮讓傳統(tǒng)活動更“年輕”
“愛國家,,守法紀,敬祖宗,,尊師長,,孝父母,親夫妻,,睦兄弟,,信朋友……”羅家新的家訓讀起來朗朗上口,,并且,,愛國守法排在了最前面。
羅先文說,,尊重歷史,,與時俱進,這是家訓必須要有的原則,。以前的家訓是在不同的歷史,、社會時期形成的,但拿到現(xiàn)在,,有些就需要重新調(diào)整了,,“要傳承,也要發(fā)揚”,。
羅先富的兒子羅中澤在敘永縣委機關(guān)工作,,關(guān)于家族里的一些活動,他也盡量參與,,他說這些活動,,確實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民間文化很好的載體,。前幾天,,他把兒子送到學校讀高一,,臨進校門的時候,他鼓勵兒子,,爭取三年后,,也能站在祠堂前去參加一場“成人禮”。
羅中澤介紹,,過去幾年的歡送會,,要求每個學生每年寫一份學習報告回來,但家族委員會一直沒有收到報告,。羅中澤擔心,,這些學生對家族活動的接受度不夠,對傳統(tǒng)文化也沒有足夠的認同,,他正在考慮跟其他幾位家族委員會負責人建議,,如何讓家族活動“年輕化”,讓傳統(tǒng)的東西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又讓年輕人更積極更有效地參與傳承,。
對于年輕人的接受程度,羅先文還是比較樂觀,,他說家訓家規(guī)的教化作用,,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見效,需要的是長期的潛移默化,。在羅家祠堂外面,,立著一塊大碑,寫著“家教堂”,,羅先文介紹,,“家教”更多的是行為準則的教化。
四川省歷史學會中華姓氏文化學分會會長王成告訴記者,,家風家訓是教化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家風家訓的建設(shè)得到廣泛重視,,這里面包含有許多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當然,當前并不提倡新建祠堂,,但對于現(xiàn)有的老祠堂,,能讓即將上大學的年輕人更深刻地感受傳統(tǒng)文化,接受家風家訓的教化,,是一種不錯的教育方式,。?
編輯:秦云
關(guān)鍵詞:羅家祠堂 大學生 家訓 筆墨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