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虹鱒為何一定要傍“三文魚”的大名
日前,,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發(fā)布《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以下簡稱“團體標準”),,稱虹鱒屬于三文魚,。值得注意的是,,之前號稱產出中國“三分之一的三文魚”、實際則生產虹鱒魚的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tài)水殖有限公司也參與了該標準制定,。有專家稱,虹鱒不是三文魚,;生食虹鱒可能感染肝吸蟲,、肺吸蟲等寄生蟲,危害健康,;團體標準提出的消滅寄生蟲的方法適用于海水魚,。(澎湃新聞8月12日)
虹鱒到底能不能算三文魚,此一爭論,,由今年5月的一則媒體報道意外引發(fā),。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發(fā)布團體標準,將虹鱒納入三文魚,,算是對相關爭論給出了一種答案,。只是,這只能代表水產流通行業(yè)的看法,,團體標準也不具有強制性,,再說由13家虹鱒養(yǎng)殖企業(yè)參與制定,其公正性也難免存疑,。很顯然,,希望由團體標準來止息爭議不太現(xiàn)實。
綜合各方意見和國際通行的分類標準,,將虹鱒劃入三文魚,,疑問是很明顯的:在研究和學術角度,有專家稱,,虹鱒魚和三文魚并非同類魚,,前者是淡水魚,后者是海水魚,;在消費者的慣性認知中,,三文魚就是一種可以生吃的海水魚,在國內通常特指大西洋鮭,。那么,,突然多出一個“國產三文魚”,消費者自然心存芥蒂,。
這次團體標準,,對產品標簽作出明確規(guī)定,要求標注原料魚產地以及種名,讓消費者清楚原料魚來自哪里,,知曉產品的商品名及種名,。也就是說,到底是大西洋鮭,,還是虹鱒,,應該讓消費者心里有數(shù),有可選擇的權利,。這對于避免引起對消費者的誤導,,無疑是必要的??蛇@一技術性操作,,并不能掩蓋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虹鱒到底能不能生吃,,以及相關喂養(yǎng),、運輸、銷售的過程,,又如何保證安全,。
虹鱒魚到底能不能生吃,除了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的背書,,似乎無明確的權威科研數(shù)據(jù)支撐,。虹鱒到底能不能算三文魚,對消費者來說,,其實質也就在于虹鱒是否能夠生吃,。而按照專家的說法,“所有海水魚和淡水魚都有寄生蟲的可能,,生吃三文魚時也要防止寄生蟲,,但海水魚的寄生蟲種類少,海水的滲透壓高,,到人類體內往往因環(huán)境不合適,,不會長成成蟲,淡水魚的寄生蟲與人體的生長環(huán)境接近”,,所以,,生吃虹鱒的風險“比海水三文魚大得多”。不過,,這種說法仍只是相關專家的態(tài)度,,市場監(jiān)管部門更有必要給出更權威的標準。
退一步講,,虹鱒到底能不能算三文魚,,并不影響虹鱒魚本身的食用和市場價值,。因此,此一問題的爭議,,不應該演變?yōu)閷琪V價值的否定,。在爭論之外,有一個問題,,或許對于虹鱒的養(yǎng)殖公司而言更顯重要——既然虹鱒自有其價值,,那么是否一定要傍“三文魚”的大名?或者說,,是否一定要生吃才能證明虹鱒的價值,?
面對爭議,行業(yè)協(xié)會與企業(yè)站出來發(fā)表意見,,這是很正常的事。但團體標準的局限性,,卻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對于三文魚產地的標注,,在不具有強制性的條件下,,如何保證其執(zhí)行效果?引發(fā)三文魚與虹鱒之爭的一個導火索——國內市場三分之一的“三文魚”都產自青藏高原,,過去消費者就大多不知情,。這種低透明度的市場信息生態(tài),不僅對消費者不利,,恐怕也不利于虹鱒魚市場的長遠發(fā)展,。
另外,虹鱒與三文魚之爭,,其背后還有更深的背景,。有媒體披露,“水產造假嚴重程度,,超出很多人想象”,,2010~2012年間,世界海洋保護組織(OCEANA)在美國的一項調研發(fā)現(xiàn),,21個州的零售和餐飲提供的魚類有33%是虛假標注,;2016年,一項綜合了來自55個國家的200多項研究的數(shù)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20%的魚類樣品存在虛假標注……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不僅希望虹鱒與三文魚的爭論從行業(yè)到監(jiān)管部門都能夠有權威結論,更期待它能夠撬動水產品監(jiān)管的升級,。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虹鱒 三文魚 標準 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