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見證大變遷 見證大變遷
1993年兩會:代表委員吃飯不再繳糧票
1993年3月下旬,,中共十四大后的首次全國兩會召開,作為兩會報道記者,,時任《人民政協(xié)報》新聞部主任的劉春聲異常忙碌,,以至于他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次會議期間,,代表委員們用餐時不需要再繳納糧票了,。
事實上,,在1993年前,,就有不少政協(xié)委員建言,,要適時取消糧票、油票,,取消各種票證,。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國務(wù)院《關(guān)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我國取消了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yīng)。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從這一天起取消糧票。
“但直到政策出臺,,民間也不乏各種疑慮,,大家覺得沿用了近四十年,說取消就能取消嗎,,擔(dān)心會不會過段時間又會恢復(fù),?”劉春聲說,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這種感覺漸漸就沒了,,“現(xiàn)在出門,,比過去方便不知道多少倍,這在四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家里現(xiàn)在珍藏著一些積攢下來的糧票和副食本兒,,看著它們,真是陌生而又親切,,似乎很近但又很遠,,有種光陰似箭、滄海桑田的感覺,?!绷钠鹉切┠觋P(guān)于糧票的故事,劉春聲有許多難忘的記憶,。
生于上世紀(jì)50年代的劉春聲祖籍山東武城,,在他五歲的時候,,舉家遷到北京。兒時的記憶總與饑餓有關(guān),,在那個食物憑票供應(yīng)的時代,,許多人家里生活困難,吃不飽飯是經(jīng)常的事兒,,偶爾吃一頓大魚大肉,,幾乎是孩子們的夢想。
家里幾個月攢下一點肉票,,便拿去買兩毛錢的肉,,也就一小條兒,瘦肉用來炒菜,,肥肉則用來煉油,,因為當(dāng)時買油也是需要油票的。榨完油的油渣特別香,,但油渣也得留著做肉餡或炒菜,,只能偷偷地吃上兩塊。年幼的劉春聲每次代表家里去買肉,,都要請求多給點肥肉,。“肥肉可不能都給你,,要不剩下的都是瘦肉,,誰要啊,?”賣肉的大叔樂呵呵,,又極有原則。當(dāng)時,,肥肉遠比瘦肉受人們青睞,。
1968年,劉春聲插隊去北京郊區(qū)大興的農(nóng)村,。戶口從城市遷到村里,,糧票自然也沒有了,由村里管口糧,。正值青春期,,每天干的又是高強度的體力活,大家吃起飯來一個個如狼似虎,,一年的口糧半年就吃光了,。大家只好回家要糧票,家長們勒緊褲帶,,積攢下來一堆糧票,,拿到公社換成麥子,,再把麥子馱到村里磨成面,才能解決吃飯問題,。
那個年月,,最搶手的還是全國糧票。每到一個地方,,全國糧票得兌換成地方糧票使用。即使有錢,,沒有糧票,,也吃不上飯。
直到有一天,,沿用了多年的糧票制度,,被全面取消。
“1993年此舉雖是大好事,,但并非‘驚天動地’,。當(dāng)時隨著糧食和物資的豐富,商品漸漸多起來,,許多需票證的也已放寬很多,。”劉春聲表示,,這樣的決定是水到渠成,,所以沒感覺當(dāng)時是多大的新聞。但今天看來,,它卻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步驟和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編輯:周佳佳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