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見證大變遷 見證大變遷
從“慢遞員”到“快遞員”
“喲,,是陳師傅來了,!我們家剛包好餃子,,這也到點兒了,您吃一口再走唄,!”
“這么熱的天,您還辛苦了,!快進來喝口水吧,。”
……
6月21日正是夏至,,熱浪已經(jīng)開始襲擊北京,。53歲的郵遞員陳艷軍送完上午的最后兩個快遞,禮貌地拒絕了客戶的執(zhí)意挽留,,與往常一樣,,準備找家小飯館吃午飯了。這片1800平方公里的區(qū)域,,他的雙腳已經(jīng)走了35年了,,天天如此,,早已成為街坊鄰居眼中有口皆碑的“老熟人”了。
每天早上7點,,陳艷軍準時跳下公交車,,向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閻村鎮(zhèn)的單位———北京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房山營業(yè)部走去。顧不上入座,,他就開始熟練地將前一天來的包裹,、郵件分揀裝車。8點整,,陳艷軍將水杯里灌滿白開水,,郵車準時啟動,駛向廠區(qū),、住宅和山區(qū)村落,。這一趟出發(fā),就是滿負荷的工作量,。午飯“走到哪,,吃到哪”,往往在路邊的小館子草草解決,。到了下午,,大部分郵件派送完了,又要開始收件了,。敲門,、攬收、計費,、微信支付,、撕單子、裝車……連送帶攬,,小一百件的體量,。回到營業(yè)部,,將郵件歸類,,再與同事說說今天遇到的問題,收工時已是七點多鐘,。
陳艷軍又匆匆跳上回家的公交車,,回家和等待他的妻子女兒一起吃晚飯。
“這就是郵遞員的生活,。一天雷打不動地工作12小時,,看起來周而復始,枯燥平淡吧?”陳艷軍笑著對記者說,。
17歲時,,追隨內心“想當一名光榮的郵遞員”的理想,,陳艷軍加入了離家最近的北京燕山東風郵政支局,成為一名年輕的郵遞員,。198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在人們臉上,郵局還沒配備郵車,,陳艷軍騎著自行車開心地往返于崎嶇的山路間,。“我送得最多的就是信和報紙,?!彼谧孕熊嚽昂髢啥耍鲯熘粋€綠色的布袋子,。因為怕弄丟了,,所以前面的袋子里一般是掛號信和書信等比較重要的物件,后面是訂閱的報紙,。
“那時真是一封信一顆心?。 标惼G軍回憶,,當時的信件除了公函,,最多的就是家書,從收信人焦灼渴盼的目光里,,他能感受到親人間互相惦記,、牽掛的分量,這是他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所沒有過的經(jīng)歷,。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信箱,,有些來信地址只能寫到哪一排,有些則純粹是“死信”,,只寫“北京燕山XXX收”。陳艷軍記憶猶新的是,,廠區(qū)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有多“厲害”,。“誰住幾排幾室,,哪家住幾個人,,他們全都清楚?!标惼G軍只要將這些信交到居委會手里,,信件總能準確無誤地轉到收信人的手中。
但山里就不好說了,。陳艷軍一天要背著六七十封信,,負責投遞的道段還有許多是建在山上的村落,。他習慣了抬頭就撞見前面的羊腸小道,在送信的途中也曾被大雨后崖壁上滾落下來的大石塊嚇到,,慶幸自己“撿了半條命回來”,。但最頭疼的,還是山上的村子沒有門牌號,。他只好向村委會和路上遇到的村民取經(jīng),。久而久之,在他的筆下,,一張不斷完善的手繪投遞圖形成了,,這為后來的同事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電話和快遞開始普及后,,普通信件少多了。1991年,,中國郵政成立了速遞物流公司,,陳艷軍由一名“慢遞員”變成了“快遞員”,他的交通工具也從自行車變成了汽車,。由于熱愛這份工作,,陳艷軍不僅學會了開車,還用功學習,,將分揀封發(fā),、營業(yè)收寄、會計,、等業(yè)務爛熟于心,,成為領導和同事眼中的“萬能大替王”。
這些年,,盡管帶出了一個又一個徒弟,,也已經(jīng)是郵遞員里少見的“高齡”人士,陳艷軍依然堅守在一線崗位上,。他說,,這種熱愛來源于精神上的成就感。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陳艷軍開的郵車行至房山區(qū)東流水村的一個低洼處時突然熄火了,眼看郵件就要被雨水淹沒,,他心急如焚,,跳下車冒著大雨跑到村子里尋求幫助。當時,村民們都在家躲雨,。一看敲門的是陳師傅,,幾位村民二話沒說,就跟著他跑到車邊,,齊心協(xié)力把車推向了高地,。“那是我特別感動的一次,,一是保住了郵件的安全,,沒受損失。二是老鄉(xiāng)們的認可給我的那種獲得感,,是多少金錢也比不了的,。”
“手里一有沒送出去的信,,我心里就不舒服,,一定要想辦法送到?!?5年里,,妥投率達到90%以上,陳艷軍經(jīng)常收到公司客服平臺轉來的表揚信息,。更令他沒想到的是,,今年5月4日,他第一次走進向往已久的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國家郵政局“最美快遞員”的表彰,。
“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做夢都沒想過有一天能走進人民大會堂,,何況還是去領獎,。我覺得特別滿足,這輩子都值了,?!标惼G軍說,只要身體情況允許一天,,他就要繼續(xù)在郵遞員的崗位上再干一天,。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