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女環(huán)衛(wèi)工落戶上海:18年清掃1條路 曾以為"不可能"
原標題:環(huán)衛(wèi)女工落戶上海:18年清掃一條路,,曾以為根本不可能
中青在線8月1日報道,衣服是舊的,,鞋是“新”的,。去派出所辦理落戶上海的手續(xù)時,沈美蘭身上的藍色制服已經(jīng)穿了很久,,腳上的帆布鞋倒是第一次穿,。她在清理一個垃圾桶時發(fā)現(xiàn)了那雙鞋,帶回家清洗干凈,。即將正式成為一名上海人的那天,,她特意換上。
這是沈美蘭的大日子,。作為上海楊浦環(huán)境發(fā)展有限公司海杰保潔分公司的一名環(huán)衛(wèi)工,,她曾無數(shù)次踩過這座大都市的柏油路面,但這一次不一樣,,她終于要走向“更有奔頭的生活”,。
6月13日下午兩點半,沈美蘭坐到了辦理居民戶籍的柜臺前,,等了18分鐘就辦完了落戶的全部手續(xù),,但她走到這里,用了18年,。
18年前她27歲,,雙腳剛剛從老家的水稻田里拔出來。她和老公一起,,從老家江蘇宿遷出發(fā), 坐七八個小時的大巴車,,來到上海。那一年,,老家宿遷剛由縣級市改成地級市不久,,上海地鐵二號線一期工程剛剛建成通車,第一批三峽庫內(nèi)移民抵達上海市崇明島落了戶,整個上海戶籍人口為1321.63萬人,,有16.14萬人是從市外遷入的,。
她成為一名環(huán)衛(wèi)工人,她的老公后來學會開車,,去一家物流公司做了司機,,常年跑東北線路。 他們是城市里最普通的農(nóng)民工中的一員,,也是讓這座城市運轉良好的螺絲釘中的一顆,。她說那時根本沒想過自己能在大城市有一席之地。
來上海時,,她的兒子剛上小學,。“學費都不知道哪里來,,家里窮死了,,炒菜的油都沒有?!?/p>
為了供兒子念書,,夫妻倆在上海拼命工作,兒子不得不留在了老家,。電話里,,兒子總是追問她:“媽媽你什么時候回來?!?/p>
“等你考上初中就回,。”她答,??墒堑葍鹤由铣踔泻笤賳査?,她又改口說:“等你考上高中就回,。”
這句不斷遞進的答復,,在兒子上高中后變成了“你考上大學就回”,。但兒子沒有再讀下去了,高中畢業(yè)后當了兵,,退伍后回老家,,在一家電商平臺做售后工作。而她,,則一直留在上海,,打工,賺錢,讓生活繼續(xù),。
她每天上崗都比規(guī)定的提前15分鐘,,剛入職時她負責清潔的路段,如今是由4個人一起掃的,。她曾因勸養(yǎng)狗的人注意收拾狗糞被罵哭過,,也有人一邊扔垃圾一邊沖著她喊:“我要不扔垃圾,你就下崗了,!”
她曾冒著雨在馬路上揮動掃帚,,怕天晴之后泥水被太陽一曬,板結在馬路上不好掃了,。就算在騎著電三輪上下班的路上,,她也會隨時停下,拿著手里的鉗子,,把綠化帶里的垃圾撿出來,,即使那根本不是她負責的區(qū)域。她甚至表示,,“我掃的街道比自己家里還干凈”,。
沈美蘭的工作“上六休一”。每個工作日凌晨4點,,她就需要站在街道上,,拿起掃帚,將所有礙事的東西掃開,。
她在2013年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環(huán)衛(wèi)工人” 榮譽稱號,,在2015年成為“2010—2014年上海市勞動模范”。正是這些榮譽,,讓她擁有了落戶上海的資格,。
凌晨4點或許是這座城市最寂靜的一刻,整條街道上,,最大的聲響是掃帚擦過地面的聲音,。當沈美蘭披著薄薄的晨光揮動掃帚,將煙頭,、紙屑歸攏到一處時,,她覺得“心里踏實”。
每天的第一輪清掃需要在7點之前完成,,隨后,,早高峰的車輛和人群掀起塵埃留下垃圾,讓她之前3個小時的工作幾乎前功盡棄,。接下來她必須一遍遍反復清潔,,直到中午12點下班,。
沈美蘭負責的地段位于五角場環(huán)島商業(yè)圈,那是上海市4個市級副中心之一,,也是楊浦區(qū)“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5條發(fā)散型大道在環(huán)島的“巨蛋”處交匯,其中向著西南方向延伸的四平路北段,,就是沈美蘭負責清掃的路段,。
這條路是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之一,穿著時尚的都市男女在地面與地下穿行,,被高檔的商務寫字樓和大型購物中心環(huán)繞著,。奢侈品門店、連鎖餐廳與休閑娛樂場所拼成一個光鮮的世界,,這個世界與沈美蘭近在咫尺,,她卻從來沒有真正踏入過。她和她的同事讓這里保持清潔,,環(huán)島巨蛋甚至能達到“席地而坐”的衛(wèi)生水準,,但她從沒在這里的餐廳吃過飯,也沒在這里買過衣物,。
其實她本就很少給自己買衣服,,環(huán)衛(wèi)工制服是她最常穿的。網(wǎng)購興起之后,,她也曾試著給老公買過幾件大碼的衣服,。她給自己也一買了兩件,卻感覺不合身,,“還不如穿工作服好看呢”,。
偶爾她會撿到狀況不錯的鞋子,合腳的洗干凈留著穿,,不合腳的就送給其他同事,。“有時候我感覺自己買的,,還沒有撿的質量好,。”
那些撿來的鞋并沒有帶她到過很遠的地方,。這座城市太大,,她剛來到這里時,,東一條西一條的道路“看著都一樣”,,讓她眼花繚亂,從住處走到單位都足以讓她迷路,。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她不會看地圖,,也不會看街道邊上的路牌。
她和老公租房子住,,一個月五分之一的工資都拿去付了房租,。兩口子還遇見過一次火災,那時他們剛來上海40多天,。隔壁的火殃及她家,,幾乎把一切都燒掉了。她和老公一個抱著被褥,,一個抱著鍋逃了出來,,兩人隨后面面相覷?!氨е@些東西出來干嗎啊,,有什么用?值什么錢,?”
第二天,,還是鄰居幫她從廢墟里撿回了身份證,讓她免于回鄉(xiāng)補辦的奔波,。這場火也讓她只剩下一件穿在身上的單衣,,沒了厚衣服過冬。單位里同事湊錢捐衣給她,,才幫著她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日,。
那時, 她從沒試圖了解過上海的落戶政策,,始終覺得“根本不可能”,。
2005年之后,沈美蘭成了五角場區(qū)域的一個保潔組組長,,手底下管著幾十人,,給他們分配工作,也把自己在工作中總結出的經(jīng)驗教給新來的同事,。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她最多只能當?shù)浇M長了。再往上的班長,,只有上海本地戶籍的員工能當,。
掃帚帶來的榮譽,頭一次把她的希望點燃了,,一條坦途似乎突然鋪展在她眼前,,可等她帶著申請材料踏上去后才發(fā)現(xiàn),這條路,,仍然不是一帆風順的,。
她被兩個證明擋住了,。一個是由于她的老公曾改過名,這讓她的幾個證件名字對不上了,。這件事倒還算好解決些,,真正叫她為難的是另一件事——她的兒子沒有辦理過出生證明。
她需要這個來證明自己沒有違背計劃生育政策,,她也的確從來沒違背過,。每年兩次,沈美蘭會被老家那邊催著回去體檢,,以確認她沒有在外地偷偷懷孕,。這樣的催促,直到近些年她年齡大了才停止,。
她和老公只有一個兒子,,但沒有出生證?!拔覀兡抢锬菚r候,,生孩子哪給辦這個啊,只給寫個條子,?!彼龑χ袊嗄陥蟆ぶ星嘣诰€記者回憶。
時隔多年,,那張條子她早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補辦的手續(xù)進展得極慢,而這個環(huán)衛(wèi)工人很難在工作日抽出時間,,回到老家盯著這件事,,她用了三四年,才終于把這張出生證明辦了下來,。時間拖得太久,,沈美蘭一度已經(jīng)心灰意冷,對落戶不抱什么希望了,。幾年間,,她一邊有一搭沒一塔地等著老家那邊的消息,一邊不再奢望上海這邊的消息,。無論如何,,生活還是得繼續(xù)。
直到今年,,單位領導再次找到她,,問她申請材料準備得怎么樣了。沈美蘭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仍然有機會成為上海人,。這個機會雖然一波三折地遞到她手上,,卻也沒有她想象得那么渺茫,。
成為上海人的最后一點障礙,,終于被掃開了,沈美蘭成了楊浦區(qū)第一個落戶上海的環(huán)衛(wèi)工,。直到現(xiàn)在,,她都覺得整件事像一個突如其來的夢。
沈美蘭成了同事們的榜樣,,同組的環(huán)衛(wèi)工提到她,,有的羨慕,有的佩服,,有的把她當做楷模,。但她的經(jīng)歷并沒有讓其他人覺得可以被復制。楊浦區(qū)共有3300名環(huán)衛(wèi)工人,,其中有2300名農(nóng)民工,,對他們而言,落戶仍然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前幾天她剛聽說,,按照現(xiàn)在的政策,如今擁有戶口的她,,才有資格住公租房,。今年年初她作為上海市人大代表,參加了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她的一項重要提案是“逐步為農(nóng)民工提供公租房等安定的住所,,讓5萬從事環(huán)衛(wèi)工作的農(nóng)民工在上海安心工作,全心奉獻后有一個安穩(wěn)的晚年”,。
這個提案與她的“加大城市衛(wèi)生宣傳”“推行垃圾分類”等建議一樣,,都是基于她這些年的切身體會而來。這也是她想到的第一個提案,。
“我是為我們所有農(nóng)民工提的,,我們遠離家鄉(xiāng),最困難的就是居住地問題,。希望能為農(nóng)民工租房考慮一下,。”她說,。
她的家人也把她當作了榜樣和驕傲,,老公和兒子都說要向她學習,更加努力工作,。他們也都心疼她的疲累,,兒子參加工作之后,,買了一個按摩椅給她:“媽媽您太幸苦了,累的時候,,可以按摩一下,。”
這讓沈美蘭開心極了,,驀然發(fā)現(xiàn)自己缺席的18年里,,兒子悄然長大了。這缺席也讓她感到遺憾,,每每想起,,都要紅了眼眶。
沈美蘭準備試著把上海當做家了,,她想把兒子接來,,一家團聚。她也有了轉正的希望,,將來退休后將擁有更好的社會保障,。
編輯:曾珂
關鍵詞:女環(huán)衛(wèi)工落戶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