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應制度化
據(jù)報道,日前,,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表示,,針對有關手機不明扣費,、垃圾短信,、騷擾電話等問題,,工信部已組織相關通信管理局,、各基礎電信企業(yè)著手開展工作,,并將聯(lián)合10余個相關部門制定專門方案,,近期即組織開展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
對騷擾電話,幾乎每個手機用戶都深感其擾,,深為其煩,。從技術上講,識別和有針對性地整治騷擾電話源并非難事,,但是要花費人力物力成本,。并且,在騷擾電話尚沒有燎原成勢的情況下,這種治理所費成本本來不多,,而在騷擾電話已經成災的當下,,治理成本則已構成負擔,令有責治理方深感困難,,由此陷入惡性循環(huán),,積重難返。
但是,,雖積重難返,,卻并非不可返。近些年在信息通信領域發(fā)展出的新技術,,如大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等,就都可以應用在治理騷擾電話上來,,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時,,更有效地從源頭上、從運行系統(tǒng)中識別和清除騷擾電話源,。實際上,,在手機以及通信和信息發(fā)送終端實名制后,完全可以將騷擾電話的撥打成本升至讓騷擾電話的制造者難以承受或無力承受的程度,。電信運營商可把消費者不得將通信終端用于發(fā)送騷擾電話或信息的條款列入格式合同,,并按違規(guī)者(撥打、發(fā)送次數(shù))不同程度的違反合同行為,,列出相應的程度不等的(付費)義務條款,,直至取消服務。對那些屢犯且以騷擾電話為業(yè)的人,,則列入各大通信運營商通用的黑名單,。
其實,在治理垃圾短信,、偽基站等方面,,電信運營商已取得相應的經驗。對電信運營商而言,,既沒有其不可承受的治理成本,,也沒有其還沒掌握的治理技術。因此,,上述工信部所承諾的整改都在電信運營商的行為能力范圍之內,,治理效果不彰的預期當屬悲觀。當然,,為了防止專項治理效果短期化,,就必須把專項行動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從制度上和運營系統(tǒng)中杜絕騷擾電話、錯收費等現(xiàn)象死灰復燃,。
此次工信部的專項整治將重點放在3個方面,,一是督促電信企業(yè)立即糾正錯收費行為,并要求基礎電信企業(yè)從下月起以短信方式按月向用戶主動推送通信賬單信息,,讓用戶明明白白消費,;二是立即核實媒體報道所涉具體問題和典型案例,關停發(fā)送垃圾短信的短信端口,,處置涉嫌營銷擾民的電話號碼及關聯(lián)號碼,,約談涉事企業(yè),責令其全面自查整改,,并將在情況查明后,,依法處理違規(guī)企業(yè),問責涉事人員,;三是舉一反三,,深入剖析問題根源,堵塞管理漏洞,,全面提升運營服務水平,,為公眾營造良好的通信環(huán)境。
此外,,手機制造商捆綁在手機基本運行系統(tǒng)中的不可卸載軟件的問題,,也亟須出臺強制性規(guī)定進行治理。對那些已發(fā)售的帶有這些不可卸載軟件的手機制造商,,管理部門必須要求其出臺相應補救措施,,讓消費者自行選擇是否保留或卸載這些軟件。很多情況下,,正是這些不可卸載軟件,,不僅可以不經使用者同意而將一些軟件下載到手機或通信終端中,,而且還以彈窗的形式給使用者帶來不是騷擾電話勝似騷擾電話的效果,。對此問題,不宜再像騷擾電話那樣成災之后,,再行專項治理,,應提早預防。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騷擾電話 治理 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