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小龍蝦吃多體內會長寄生蟲,? 5月這些謠言你入坑了嗎
陳年老梗變身5月謠言,,你入坑了嗎
科學精神連著你和我
謠言似乎也有著自己的周期律,。
盤點5月份出現在朋友圈中的那些謠言,,不難發(fā)現其中多數幾乎在十年前便已出現,。雖然配上了圖片、視頻,,但多為張冠李戴,、斷章取義,或者只談毒性不談劑量,,只不過改頭換面,,出現在我們面前罷了。
這些反復出現的陳年老梗在朋友圈依然有市場的原因,,正如相關專家所說,,我們的科普做得還遠遠不夠,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還需提高,,科學精神仍待補位,。
謠言一 碳酸飲料含磷酸鹽會致腎衰竭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碳酸飲料成了人們消暑解渴的一種選擇,。近日,,朋友圈中出現了一篇圖文并茂的文章,該文章稱,,碳酸飲料中含有大量磷酸鹽,,磷酸鹽可以導致腎臟疾病,喝多了會致腎衰竭,。
真相:經查詢可發(fā)現,,類似文章最早于2010年前后即已出現。
事實上,,磷也是人體必需的元素之一,。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評估,成人對磷元素的每日最大耐受量為70毫克/每公斤體重,,人體對于磷的吸收主要來自于天然含磷食品和食物添加劑帶入的磷,。該評估還特別指出,,在高鈣膳食的前提下,人體對磷吸收的耐受度還會更高一些,。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素參考攝入量》(2016版)顯示,,我國成年居民每日攝入磷的耐受標準為3500毫克/天。該標準指出,,這個攝入量對一般人群中的幾乎所有個體來說都不至于損害健康,。而一罐碳酸飲料中磷含量約為40毫克左右,按照該標準測算,,如果攝入磷超標達到傷害腎臟的程度,,那么一天至少要喝掉85罐碳酸飲料。
“碳酸飲料主要的問題還是含糖量較高,,人體攝入糖分過高,,容易引起肥胖,導致肥胖相關性腎病,,甚至更嚴重的后果,。”沈陽市第八人民醫(y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yī)師孫藝提醒,,“應控制碳酸飲料攝入量,,盡量多喝清水,有益身體健康,?!?/p>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紅彤彤的龍蝦。泱波 攝
謠言二 小龍蝦吃多了體內會長寄生蟲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絡上流傳非常廣,,視頻中醫(yī)生用鑷子從患者的手臂傷口里夾出了幾條蟲子。這段視頻的配文為“常吃小龍蝦身體長出寄生蟲”,。此外,,該視頻還搭配有患者的醫(yī)學影像。從圖像上看,,不但患者腦部有多個不明白點,,全身、四肢也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寄生蟲,,給人帶來非常強烈地視覺沖擊,。該視頻還配發(fā)了朋友圈圖片,聲稱有多位學醫(yī)的朋友轉發(fā),,并明確指出:該患者之所以感染如此多的寄生蟲,,是因其喜愛吃小龍蝦所致。
真相:表面看上,,該視頻有出處、有來源,甚至還有醫(yī)生對于寄生蟲防治的介紹,,很具有迷惑性,。但深究之下,不難發(fā)現其張冠李戴之處,。該視頻最核心的“證據”,,就是密布寄生蟲的醫(yī)學影像。
經查詢發(fā)現,,該醫(yī)學影像拍攝單位是云南省某醫(yī)院,。原始新聞發(fā)生在2016年1月,由于生活習慣,,患者常年食用生豬肉,,因此不幸感染了豬囊尾蚴病,即俗稱囊蟲病,。整個事件與小龍蝦并無關聯,。
那么,吃小龍蝦會不會感染寄生蟲,?究竟該怎樣食用才更安全呢,?中國醫(y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羅恩杰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小龍蝦與其他淡水魚蝦一樣,,根據養(yǎng)殖環(huán)境,、水質條件不同而容易有寄生蟲存在?!霸谑秤眯↓埼r時,,要將其徹底煮熟。在溫度和烹制時長足夠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將小龍蝦中的寄生蟲殺死,。”羅恩杰還提醒,,無論是酒,、醋還是芥末等調料,都無法有效殺死寄生蟲幼蟲,,因此需盡量避免生吃,。
早在2006年,原衛(wèi)生部曾發(fā)布了一則“關于防止食源性寄生蟲病發(fā)生的公告”,,提醒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應對寄生蟲問題采取預防措施:生產者要注意進貨渠道,,“不提供可能被感染的生食水產品”“使用專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污染”,;而建議消費者“避免進食生鮮或未經徹底加熱的水產品和水生植物,?!?/p>
謠言三 不法商販用甲醛等泡荔枝保鮮
眼下正是新鮮荔枝上市的時節(jié),最近微信上流傳一則消息稱,,如果買的荔枝鮮紅水靈,,可能是經過甲醛、乙烯,、二氧化硫等物質浸泡的緣故,,吃了會危害健康。
真相:荔枝可以說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時令水果了,。每當荔枝上市之際,,就會有類似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傳播。通過查詢可以發(fā)現,,最早的帖子出現在2007年,。
其實,網絡流傳的幾種藥物已經被辟謠過多次:譬如甲醛,,由于其揮發(fā)性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根本不可能被用于荔枝保鮮這一途徑,;另一種化學物質是乙烯,,傳言不法商販會用乙烯來保持荔枝新鮮。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乙烯主要的作用是催熟,,而荔枝的保鮮恰恰相反,需要抑制成熟,。
比較具有迷惑性的是二氧化硫,。有媒體曾經進行試驗,的確在荔枝上檢測出二氧化硫的成分,。其實,,水果可以使用殺菌劑進行保鮮,而二氧化硫是農業(yè)常用的殺菌保鮮劑之一,。在2015開始實施的現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規(guī)定,,經表面處理的鮮水果中,二氧化硫殘留量應小于每公斤50毫克,。事實上,,二氧化硫是氣體,在水果表面根本吸附不了多少,,經過正規(guī)渠道出售的荔枝每公斤二氧化硫殘留量均遠低于50毫克,。
謠言四 大蒜熗鍋產生丙烯酰胺可致癌
炒菜時用蒜熗鍋會讓菜更香,這是一個常識,。近日,,有傳言稱大蒜熗鍋時會產生丙烯酰胺,,這是一種2A類致癌物,對人體有害,。
真相:其實,,今年丙烯酰胺已經“火”過一次了。在星巴克致癌事件中,,丙烯酰胺也是主角。丙烯酰胺是食物發(fā)生“美拉德反應”時的副產物,,是一種潛在的致癌物質,。自從十幾年前被提出以來,丙烯酰胺只在動物身上發(fā)現了致癌性,,并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在人類身上具有同樣的危害,。美國哈佛大學一位教授曾指出,該實驗中,,動物攝入的丙烯酰胺也是經過提純處理的,,而并非是從食物中得來的。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營養(yǎng)醫(yī)師卞冬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丙烯酰胺在體外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證實其的確是一種致癌物”,,但目前沒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學證據可證明人類某種腫瘤的產生與由食物中攝取的丙烯酰胺有明顯相關性。
另外,,萬物皆有毒,,主要看劑量。我們平常炒菜,,大蒜只是做個配料,,又不是當主食材,一盤菜里頂多就幾克大蒜,,其在熗鍋時釋放出的丙烯酰胺含量實在有限,,可致癌的說法屬于夸大其詞。
程 程 本報記者 楊 侖
編輯:曾珂
關鍵詞:謠言你入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