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臺灣本土電商競爭失利 臺媒:網絡經濟不能缺大陸
臺灣本土電商競爭失利 臺媒:網絡經濟不能缺大陸
臺灣電商龍頭“網絡家庭”旗下“商店街”與境外“蝦皮”競爭失利,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fā)表社論表示,,“商店街”競爭失利案例,,很清楚讓我們看到全球化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zhàn)。臺灣一味抗拒大陸,,不肯思考與大陸合作,,只會把自己推向斷崖,落入孤島絕境,。這真的是臺灣人民所期待的嗎,?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電商龍頭“網絡家庭”旗下“商店街”與境外“蝦皮”競爭,不堪長期虧損而決定終止上柜,,以每股44元(新臺幣,,下同)收購在外流通股數。本土電商競爭失利,,反映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網絡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面對挾雄厚資本而來的外來競爭者,臺灣業(yè)者應如何自處,?瞻望未來,,臺灣互聯(lián)網與物聯(lián)網相關業(yè)者的處境勢必更艱困,臺灣需要全局性戰(zhàn)略的再思考,。
全球電子商務發(fā)展方興未艾,,尤其網絡科技崛起與行動通訊普及,推動電子商務的低成本與高效率化逐漸吸引消費者的偏愛與零售業(yè)者的投資興趣,電商已大幅取代傳統(tǒng)零售銷售模式,。2017年全球電商銷售額超過2兆美元,,預估2021年將倍數翻轉,達到4.5兆美元,,在這樣的浪潮下,,臺灣電子商務市場也連年成長。資策會最新數據指出,,2017年臺灣電子商務規(guī)模粗估1.25兆新臺幣,,已成為新興兆元產業(yè)。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臺灣,,跨境電商平臺是全球電子商務市場高速成長的關鍵角色,其背后倚靠的就是網絡無國界的特性,。某種層面上,,這也意味著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時代正悄悄來臨。
傳統(tǒng)的全球化依賴的是商品與勞務的貿易往來,,以及產業(yè)價值鏈的互通有無,,帶動各國的經濟發(fā)展。現今及未來的全球化可能更加倚重網絡平臺的作用,,就如同馬云提出的電子全球貿易平臺概念一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企業(yè)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也可能產生巨大的質變,。
“商店街”下柜雖然背后主因是來自“蝦皮”的強烈競爭,,但本質上還是“商店街”的使用接口、服務與客戶體驗無法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自然就被全球化的潮流給淘汰。特別是在網絡科技愈來愈發(fā)達之際,,透過網絡或新興科技帶動的創(chuàng)新模式,,將讓企業(yè)面對全球化競爭時更加激烈。商店街案例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未來勢必還會有更多這樣的例子出現,。
但我們可以把全球化視為洪水猛獸嗎?還是應該借力使力,、當作企業(yè)轉型升級的養(yǎng)分,?答案顯然是后者,,畢竟全球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另一方面,競爭與合作是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新動力來源。有競爭,,才有危機意識,,才能刺激企業(yè)創(chuàng)新轉型,也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合作則是獲取資源與技術的重要管道,,更是創(chuàng)新不可或缺的部分。迎向全球化,,正可加速企業(yè)競爭與合作的進行,。
這些年來,自“太陽花學運”以降,,臺灣社會“反中”,、“拒中”、“抗中”的情緒四處彌漫,,揮之不去,。反全球化、反服貿,、否認兩岸經貿往來對臺灣未來的重要,,已成為政治正確,讓企業(yè)對拓展大陸商機瞻前顧后,,裹足不前,,加上其他政治經濟因素,近年臺灣企業(yè)新投資金額銳減,。最近經濟反中范圍擴大,,只要具有陸資成分的企業(yè)或資金,基本上就不歡迎來臺投資或參與并購,,這讓臺灣企業(yè)少掉很多競合機會,,也造成臺灣經濟向前行動力的削減,這對臺灣經濟長期發(fā)展而言絕非好事,。
“商店街”競爭失利案例,,很清楚讓我們看到全球化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zhàn)。臺灣無法自絕于世界洪流,,在新興全球化浪潮中,,主導力量已非如過去,悉數掌握在歐美先進國家手里,。由中國大陸帶頭的新興市場力量正在快速崛起,,游戲規(guī)則也在重新改寫。臺灣一味抗拒大陸,,不肯思考與大陸合作,,只會把自己推向斷崖,,落入孤島絕境。這真的是臺灣人民所期待的嗎,?
民進黨當局顯然并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或者是刻意地忽略與逃避,但不論何者,,都只會讓臺灣未來處境更加艱困,。臺灣曾經緊緊抓住過全球化機會,透過比較利益與專業(yè)分工,,創(chuàng)造名留青史的“臺灣經濟奇跡”,。未來,全球化仍是臺灣經濟再次起飛的不可或缺要件,。只是,,隨著全球經濟板塊的挪移與重組,全球化的齒輪不再只由歐美先進國家驅動,,大陸的角色會更加吃重,,如果主政者無法看清這點,針對既有政策做出因應,,那么,,對于臺灣的經濟前景其實也不需太過期待了。
編輯:秦云
關鍵詞:臺灣 本土電商 網絡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