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用鮮活精準之筆勾畫思想同心圓
近日,,通俗理論對話節(jié)目《馬克思是對的》熱播,,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贏得了青年群體的青睞和點贊,成為刷爆朋友圈的“大眾理論公開課”,。然而,曾經一些高校思政課親和力不強,、抬頭率不高,,“人到了心沒有到”的現(xiàn)象讓人深感憂慮。這一熱一冷,,凸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方法創(chuàng)新的緊迫性,。
細觀《馬克思是對的》的形式和內容設計,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節(jié)目中,,知名理論專家、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代表走進“階梯教室”,,和觀眾一起重溫馬克思的光輝足跡,,感受偉人的人格魅力,感知真理的力量,。其中,,既有精彩的互動問答,又有生動的故事講述,更有動情的詩歌朗誦,,多種元素靈活交替使用,,讓這堂“理論課”鮮活而不失誠懇、激昂而充滿理性,,如同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
身處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對“無互動不傳播”有深切體會,。信息技術和傳播形態(tài)的巨變,,帶來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同樣呼喚理論傳播方式的更新,。如果不改變話語表達方式,,一味止步于“我說你聽”的單向灌輸,理論宣傳就缺乏傳播力,、影響力,,勢必會陷入“自說自話”的尷尬境地?!恶R克思是對的》之所以受到青年人的歡迎,,最直接的原因是改變了課堂講授方式。理論大咖,、青年學者與大學生代表互動問答,,讓節(jié)目形式活潑起來,洋溢著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從而增強了理論節(jié)目的吸引力,、親和力。而通過一個個詩歌故事,,把馬克思的學習生活乃至情感經歷呈現(xiàn)在青年人面前,,具有很強的“代入感”,馬克思仿佛成了“鄰家大叔”“青年偶像”,,迅速縮短了青年群體與偉大人物的心理距離,。
當然,對一檔成功的理論節(jié)目而言,,只洋溢“青春氣息”是不夠的,,必須彰顯“理論氣質”。否則,,就容易陷入娛樂化,、感性化的泥淖。如何實現(xiàn)二者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馬克思是對的》把鏡頭對準了當代青年最熟悉的社會現(xiàn)象,、最困惑的理論話題,,也瞄準了青年人的“思想疙瘩”,以有效回應實現(xiàn)精準發(fā)力,。這檔節(jié)目在講唯物史觀,、剩余價值等概念之時,沒有停留于學理描述,,而是用以解釋我們自身遇到的困惑和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給出有力的理論回答,讓深奧理論通俗化,、生活化,。而且,正是以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了青年群體疑惑問題這一“的”,,才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科學理論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在這個過程中,,理論傳播展現(xiàn)出特有的穿透力,、影響力,打開了青年群體的“思想閘門”,,深刻改變著他們的內心世界,。
因互動體驗而鮮活,因有的放矢而精準,,《馬克思是對的》帶領青年人重溫馬克思的光輝思想,,也帶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更多啟示,。無論是形式的鮮活還是內容的精準,,本質都是在堅持理論傳播方式的與時俱進,堅持受眾意識,、用戶思維,。其實,群眾就是受眾,,理論就是產品,。理論要被群眾掌握,就必須發(fā)揚工匠精神,,精打細磨做優(yōu)理論產品,,無微不至提供理論服務,確保理論產品和服務貼近生活,、回應現(xiàn)實,、走進心靈。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釋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才能讓理論為億萬人民所了解、所接受,才能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理論 鮮活 精準 傳播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