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清康熙豆青釉刻纏枝牡丹粥罐
罐高15.6、口徑18、足徑12.8厘米,。這件粥罐,,形為直口,圓肩,,鼓腹?jié)u收,,底為康熙特有的兩層臺式圈足。器身刻大葉纏枝牡丹紋,,刀法嫻熟,,紋飾清晰。外罩青釉,,釉汁勻凈,,色澤青綠。器內白釉堅致,、披光感強并多棕眼,。外底白釉下,暗劃雙欄圈,,具有康熙瓷的典型風貌,。此外,特別之處是胎釉交接處有鋸齒痕現(xiàn)象,。
鋸齒痕,,通常被認定為只出現(xiàn)在乾隆朝的仿官、仿汝及豆青釉,、茶葉末釉等高溫顏色釉瓷上,,并被學術界舉為斷代的重要依據。然而,,在康熙和雍正兩朝的高溫顏色釉瓷上,,亦會出現(xiàn)鋸齒痕現(xiàn)象,此為一例:口端與足露白胎,,在胎同釉的交接處均露有明顯的鋸齒痕,??诓夸忼X痕較粗率,而底部兩層臺式圈足處的整圈鋸齒痕,,同雍正,、乾隆朝的鋸齒痕相類,極為細膩,、規(guī)整,。
鋸齒痕在康熙瓷上十分少見,在雍正器上則頻繁多見,,民窯有,,官窯也有。比如上海博物館館藏的一對底署雍正官款仿汝窯大碗,,及大碗旁邊的另一件署雍正官款的青釉缸,,在器底的胎釉交接處,均可見一圈深重而規(guī)整的鋸齒痕,。上海博物館藏展出的刻“雍正年制”四字篆體款的“雍正茶葉末獸耳瓶”,,在器物底部的足脊上同樣有明顯的鋸齒痕現(xiàn)象。
上述關于鋸齒痕的議論是想說明,,鋸齒痕現(xiàn)象不獨乾隆朝有,。當然,康熙出現(xiàn)瓷鋸齒痕的幾率少,,可以忽略不計,。但雍正朝出現(xiàn)頻率很高,不可疏忽,。德國納高拍賣公司在上海展出的清雍正天藍釉瓶(馮玉祥將軍舊藏),,在瓶的足脊兩邊胎釉交接處,均有一圈細小的鋸齒痕,。倘若將鋸齒痕現(xiàn)象絕對化,,認為非乾隆朝莫屬,那是要誤判的,。
編輯:楊嵐
關鍵詞:鋸齒 康熙 豆青 纏枝 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