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抗日將軍故居里的一場祭祖會
抗日將軍故居里的一場祭祖會
□陳鍵興 賈 釗
4月8日是臺灣清明節(jié)假期的最后一天,,位于新北市的“蘆洲李宅”里熱熱鬧鬧,李氏家族兩百多人從先人墓園祭掃歸來,,在老家里歡聚一堂,,圍桌暢敘親情,其樂融融,。
李氏家族原籍福建同安,,先祖于清朝乾隆晚期渡臺墾拓,在蘆洲一帶落腳,,繁衍生息,。李家子弟最著名者,是已故的李友邦將軍,??谷諔?zhàn)爭期間,他在大陸創(chuàng)辦臺灣義勇隊,,寫下臺灣同胞不缺席民族救亡的一段佳話,。
8日,李家人帶著記者參觀老宅子,,宅子里有一口棄置不用的古井,,井口蓋著的板子上寫著“一八九五年鑿”,透露了這座古宅的起點,。
李家人告訴記者,,1895年馬關(guān)條約簽訂,臺灣被割讓日本,。在清朝為官的李家先祖李樹華不滿清廷“喪權(quán)辱國”之舉,,解甲歸田,參與家族興筑祖厝,,決議以中原形式興建宅院,,借以表現(xiàn)與中華文化的聯(lián)結(jié),訴求不忘本源之意,。
歷時數(shù)載,,宅院于1903年建成,為三落四合院建筑格局,,正身三進,,帶左右、內(nèi)外雙護龍,,有九廳,、六十房,、一百二十門。院門匾額上,,“隴西堂”三個楷書大字意涵慎終追遠,,宅門匾額上則寫著光緒皇帝御賜的“外翰”二字。
宅子里,,隨處可見各樣楹聯(lián),。據(jù)說許多是先輩所寫,,后人換門聯(lián)但不換字句,,有祖訓之意。
午飯前,,族人們紛紛在祠堂外焚燒黃紙,,而后陸續(xù)落座。二十多張餐桌設(shè)置在宅子里的大小空間,,大家品嘗著“古早味”,,不時舉杯彼此祝福。如今,,李宅已成為古跡景點,,族人分散各地居住,難得一聚,,必要好好聯(lián)絡(luò)一下感情,。
席間,老人們在晚輩簇擁下回憶往事,。其中,,李友邦將軍的抗日事跡是大家最愛談論的話題。
李友邦1906年出生,,自小不滿日本殖民統(tǒng)治,,少年時曾兩度襲擊日警派出所,后被通緝而逃往大陸,,并進入黃埔軍校二期學習,,孫中山先生曾指定廖仲愷作他的中文老師。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李友邦提出“保衛(wèi)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號召臺胞共同為抗日救國而奮斗,。其后,他在浙江金華籌組臺灣義勇隊與臺灣少年團,,活躍在抗日前線,。
抗戰(zhàn)勝利后,,李友邦攜妻子嚴秀峰回到臺灣。令人痛悲的是,,1950年,,嚴秀峰被特務機關(guān)以“參加中共組織”的罪名逮捕判刑,隔年李友邦也被捕,,并于1952年被秘密執(zhí)行死刑,,年僅47歲。
上世紀80年代,,嚴秀峰代表李家七房全體子嗣將祖宅捐為歷史古跡,,用以宣傳李友邦的抗日事跡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如今,,李宅門前樹立著一座浮雕,,其上是李友邦、嚴秀峰這對“抗日情侶”的半身像,,基座銘刻李友邦召集抗日同志開會時墻上必掛的“復疆”二字,。
用餐時,一位年過九旬的老婦人步履蹣跚地走到記者桌前坐下,。一打聽,,她是李友邦將軍的侄子李蒼降先生的遺孀曾碧麗。老人精神矍鑠,,談吐自如,,思路清晰。據(jù)了解,,生于1924年的李蒼降在日本殖民臺灣時期曾因閱讀反日書籍而入獄,。1947年,他在臺灣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因此被捕,,于1950年被槍決。
曾碧麗回憶起與丈夫相識相戀的往事說:“別人說他長得很好看,,而我更看重他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因為丈夫被捕,,當時已懷有身孕的曾碧麗受到牽連,,坐在老人身邊的女兒李素慧就出生在獄中?;貞浲?,母女都紅了眼眶。
“兩岸一定會和平統(tǒng)一的。只是我現(xiàn)在身體不太好,,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那天,。”曾碧麗笑著說,。
扶著老人走出李宅,,已是下午兩點多鐘。不少李氏族人還在宅院里合影,、話別,,不愿離去。
編輯:李晨陽
關(guān)鍵詞:抗日 友邦 將軍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