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記者手記:澳門的年味兒
新華社澳門2月15日電(記者郭鑫)剛剛過去的西方情人節(jié),,在澳門這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小城里,反倒是出奇的“平靜”,。除了偶爾遇到手捧鮮花的戀人,,即便是在游客云集的景點,也沒見多少商家賣力地促銷,,這有些出乎記者的預料,。
也許是已經(jīng)到了臘月二十九(2月14日),在意傳統(tǒng)的澳門人都在忙著籌備春節(jié),,商家也只好對“洋節(jié)”選擇性地忽略,。記者幾天來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澳門的年,,別具風情,在西方文化數(shù)百年的激蕩下,,反而沉淀出更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
“二十三,糖瓜粘”,,中國人傳統(tǒng)上往往把這一天當作年關的起步,。而在澳門,,臘月二十三(2月8日)家家戶戶送灶神,澳門人稱之為“謝灶”,。按照傳統(tǒng),,澳門人在這一天給灶神供上灶糖,意為“用糖封住灶神的嘴”,,希望灶神上天到玉帝面前言好事,,不要講壞話。
澳門的年味兒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此前大大小小的社團春茗活動到此時基本告一段落,,還沒有舉行的放到年后,讓年節(jié)最美好的時光回歸家庭,。
澳門的各大景點,,都在此前后陸續(xù)裝點上彩燈。運送金桔樹的車輛在大街小巷穿梭,,無論是商家還是居民樓,,大門口都要擺上兩盆金燦燦的桔樹,增添喜慶,。澳門的花市會連辦三天,,供應的多是金桔、桃花,、水仙,、富貴竹等盆栽植物,寓意花開富貴,、前程美好。
中國人照例要籌備年貨,。澳門今年的年宵市場依舊在塔石廣場舉辦,,除了彩燈、對聯(lián),、福字等等傳統(tǒng)年貨的攤位,,今年還多了大學生的身影,他們設計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給市場增添了不一樣的生氣,。
按照澳門年俗專家的說法,,澳門的年從臘月二十八(2月13日)正式開始。二十八在廣東話里的諧音是“易發(fā)”,,企業(yè)老板在這一天通常要請員工們吃“團年飯”,,以求來年生意興隆,財運亨通,。
到了除夕夜,,澳門人也要在“守歲”中度過,,一樣是吃年夜飯、看春晚,、打麻將,,一家人一同守候新年鐘聲敲響。這樣的守歲,,又讓人們覺得和內(nèi)地并沒什么不同,。
雖然有著西方文化深刻的影響,但澳門的民間信仰依舊生生不息,。在媽閣廟,,人們會在除夕夜23點搶上頭香。23點是子時的開始,,在傳統(tǒng)的歷法上,,已經(jīng)拉開新年的序幕。
到了春節(jié)的正日子,,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的意思。友人告訴記者,,從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隨身要帶著紅包,因為不同于內(nèi)地尤其是北方的壓歲錢,,在澳門社會,,長輩見到晚輩、老板見到員工都要“利市”,,久而久之,,見到熟人也要“利市”。也不同于北方“壓歲錢”出手闊綽,,“利市”少則幾塊,,多則十幾,無非就是意思意思,,討個吉利,。
大年初二,則是“開年”,,澳門人家家要吃“開年飯”,,餐桌上必備的是生菜、鯉魚和發(fā)菜,,寓意“生利”“發(fā)財”,。開了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澳門社會又會回到中國傳統(tǒng)的春節(jié)習俗中,,同樣是煙花爆竹,,舞龍舞獅,歡天喜地,。
但澳門畢竟是中西合璧的地方,,春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或多或少也會融入西方的色彩。這幾天,,從澳門科學館到旅游塔的孫逸仙大馬路,,沿途已經(jīng)被彩燈裝點完備,為的就是迎接大年初三的花車巡游,。這就是每年一度凸顯澳門中西合璧特色的年節(jié)活動了,,尤其受到年輕人和游客的歡迎。這天夜里,,澳門塔外海的海面上,,還會燃放起煙火,迎接戊戌狗年的到來,。
這便是澳門的年味兒,,為忙碌一年的人們送上團圓的慰藉和溫暖的祝福。(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澳門 記者 味兒 傳統(tǒng) 澳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