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鞭”與“策”:究竟是一件器物還是兩件器物
人們常說的“鞭策”一詞如何解釋?“鞭”與“策”究竟是一件器物還是兩件器物,?如果是一件器物,,為什么同義反復(fù)而叫鞭策?如果是兩件器物,,分別指的又是什么呢,?海昏侯墓車馬坑中出土的四件銀質(zhì)馬箠,,為我們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實物依據(jù),。
一、 兩千年前的銀質(zhì)馬腿
?;韬钅沟能囻R坑(圖1)是考古人員最早進行挖掘的,。它位于主墓西側(cè)偏北,平面呈現(xiàn)一個巨大的長方形,,南北長17 7米,,東西寬4 24米,距地表深2 5米,,屬于主墓本體的外藏車馬坑,,坑內(nèi)有木槨包圍。從這里出土了實用高等級安車5輛,;馬20匹,,均為活時埋葬;各種文物3000余件,。此等規(guī)模的車馬坑是我國長江以南的首次發(fā)現(xiàn),。
就在這座車馬坑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四件銀質(zhì)的馬腿(圖2),。目測馬腿長約20~30厘米,,相當(dāng)于漢代的一尺有余,顯然比真正的馬腿小得多。從色彩和光澤判斷,,使用的白銀純度較高,,說明它們非常珍貴。其造型十分逼真,,比例恰當(dāng),,結(jié)構(gòu)符合解剖原理。馬蹄呈圓形,,小腿收緊至關(guān)節(jié)處,,一拳可握,而關(guān)節(jié)以上的大腿自然散開,,呈橢圓形,。上下兩端封閉。
這四件銀質(zhì)馬腿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有人說這是藝術(shù)品——雕塑,。的確,這些馬腿可以稱得上是精美的雕塑藝術(shù)品,,但它們絕不僅僅是作為藝術(shù)品用來欣賞的,,因為車馬坑中出土的都是實用器,所以一定還有更加重要的實用性功能,。否則,,它們應(yīng)當(dāng)擺放在主墓室的棺槨中,而不應(yīng)當(dāng)堆放在車馬坑中,。
有人說這是一種馬飾,。的確,漢代的馬匹非常珍貴,,人們往往不惜使用金銀珠寶,、綾羅綢緞把心愛的馬匹打扮得漂漂亮亮。車馬坑中出土的馬飾非常多,,包括當(dāng)盧,、帶扣、馬鑣,、管飾,、轡飾以及鞍飾等(圖3),但這種銀質(zhì)馬腿在馬身上似乎找不到能夠裝飾的合適地方,。
有人說這是一種車飾,。的確,漢代貴族的車輛裝飾非常豪華,,以此顯示擁有的財富和地位,,從仿制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安車中(圖4)可見其全貌,。在海昏侯墓出土的車馬器中,,車飾占了很大一部分,包括車廂,、車傘上的裝飾,,車轅、車衡上的裝飾,,車輪,、車軸上的裝飾,等等,。而且在這些車飾中,,不乏使用青銅鎏金、青銅包銀,、青銅錯金等高檔工藝(圖5),。然而,從漢代車輛的各種裝飾中,,難以找到安放類似銀質(zhì)馬腿的合適部位,。
看來,這四件出土于車馬坑中的銀質(zhì)馬腿,,并不是固定在車輛或馬匹的某個部位,。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是與駕馭車馬時使用的器物有關(guān),。
二、 劉賀馭馬時使用的工具
按照史書記載,,劉賀生前有一個癖好,,就是騎馬。漢代時把騎馬叫“馳馬”,、“馳逐”,、“走馬”、“騎獵”等,。劉賀當(dāng)昌邑王時“曾不半日而馳二百里”,。18歲時接到朝廷發(fā)出的要他趕赴長安典喪的璽書后,“其日中,,賀發(fā),,晡(bū,音抪,,即申時)時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從者馬死相望于道?!保ㄒ姟稘h書 武五子傳》)在三四個小時內(nèi)連續(xù)奔跑135里,,簡直創(chuàng)下了當(dāng)時大隊人馬馳逐的最高紀錄,這真是一個奇跡,。
然而,,年輕人過分迷戀騎馬會耽誤正事。昌邑國的中尉王吉,,也就是那個講授《齊〈論語〉》的祖師爺,,看到“王(指劉賀)好遊獵,驅(qū)馳國中,,動作亡(無)節(jié)”,,便上疏規(guī)勸,其中有三句是形容劉賀馭馬時的姿態(tài):“口倦乎叱咤,,手苦于箠(chuí,,音垂)轡,身勞乎車輿,?!保ㄒ姟稘h書 王貢兩龔鮑傳》)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口中不知疲倦地呼喊著,,手上辛苦地操作著箠與轡,,身體疲勞地在顛簸的車廂里受累。這里面提到的“箠”是什么呢,?顏師古注:“箠,,馬策?!?/p>
那么,,劉賀使用的馬箠或馬策是什么樣子呢?在《說文解字》中,,把“箠”注釋為“擊馬也,,從竹”;把“策”注釋為“馬箠也,,從竹”,。看來,,古代的“箠”與“策”都是用竹子做成的,。“箠”與“策”可以作為名詞,,也可以作為動詞,,它們是同一種馭馬的工具,。
古代的“箠”字還有兩個異體字——“棰”與“捶”。
“棰”,,是木字旁,,表示短木棍。這就是說,,馬箠或馬策不僅可以用竹子做成,,也可以用木頭做成?!肚f子 天下篇》中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表明古代的捶(箠、策)一般為一尺左右,,相當(dāng)于如今的23厘米左右,。
而“捶”也可以寫作“搥”,是提手旁,,表示馬箠或馬策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用手握住,。因此不能太粗而導(dǎo)致根本把握不住,也不能太細而導(dǎo)致把握不牢,,使不上勁兒,。
綜上所述,可以初步判斷,,?;韬钅钩鐾恋你y質(zhì)馬腿,應(yīng)該就是馬箠,,或者叫馬策,。因為其一,它出土于車馬坑中,,是馭馬的實用器物,;其二,它的長度是漢代的一尺左右,;其三,,它的小腿處可以握在手上;其四,,用它的大頭可以捶擊,、策動馬匹。唯一不相符的就是它的材質(zhì)不是竹子也不是木頭,,而是珍貴的金屬——白銀,。
其實,,馬箠或馬策的材質(zhì)并不僅僅限于竹子或木頭?!肚f子 至樂篇》說:“莊子之楚,,見空髑髏(dú lóu),髐(xiāo)然有形,,撽(qiào)以馬捶,。”意思是莊子到楚國的時候,,見到路邊有一副骨頭,,已經(jīng)干枯了,但是形狀很好,,于是便把它當(dāng)作馬箠用,。這至少可以說明兩點:第一,古代的馬箠或馬策,,不僅可以用竹子或木頭做成,,也可以用骨頭或其他材料做成。第二,,馬箠或馬策如同“髑髏”骨一樣,,一頭粗,一頭細,。細頭便于把握,,粗頭便于捶擊。因此,,作為昌邑王劉賀使用這種形似馬腿的銀馬策或馬箠(圖6)是完全可能的,。
三、 兩種馭馬工具與兩種馭馬方式
那么,,鞭與策又是怎么回事呢,?必須指出的是,在各種古籍文獻中,,鞭與策是作為兩種馭馬工具而出現(xiàn)的,,因而派生出兩種馭馬方式。這一點是不容混淆的,。
一是材質(zhì)不同,。鞭,《說文解字》注釋:“驅(qū)也,,從革”,。也就是說,馬鞭是用皮革切成一條一條后編織而成的,,后來也有用絲,、麻,、布等軟材料制作;策,,如前所述,,馬策一般是用竹子或木頭或骨頭或金屬制成的,是硬質(zhì)材料制作的,。
二是長短不同,。鞭,一般比較長,,甩起來會發(fā)出很響的聲音,;策,一般較短,,一尺左右,,拿在手中,使用時一般沒有聲音,。
三是使用的方法不同。使用鞭在馭馬的時候,,動作是“驅(qū)”動,,形象地說就是“抽打”;而使用策在馭馬的時候,,動作是“擊”或“捶”,。《康熙字典》解釋:“箠,,捶擊馬策也,。”形象地說就是“拍打”,。
綜上,,鞭與策,作為名詞,,是兩種不同的馭馬工具,;作為動詞,是兩種不同的馭馬方式,。在古籍中這本來是區(qū)分得清清楚楚的,,為什么后來被混為一談呢?這與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無論是戰(zhàn)爭中的騎兵運用,,還是交通運輸中馬匹和馬車的使用,都顯著減少甚至消失有直接關(guān)系,。與此同時,,馭馬的方式也在改變著,,人們普遍采用執(zhí)鞭馭馬,不再持策馭馬,。久而久之,,鞭策的區(qū)分便成為歷史,離現(xiàn)實越來越遠了,。以大型工具書為例,,1908年開始編著的《辭源》、1936年刊行的《辭?!?、1947年出版的《國語辭典》,都把“馬箠”,、“馬策”解釋為“馬鞭”,。無怪乎許多人分不清鞭與策的區(qū)別了。
其實,,在漢語中分清“鞭”與“策”還是很有意義的,。
一是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中國書法藝術(shù)中把基本筆畫概括為“永字八法”(圖7),,其中有一個筆畫叫做 “策”,。這個“策”的筆畫如果當(dāng)作“鞭子”理解,應(yīng)該是長長的一畫,,這就完全偏了,。而當(dāng)作箠、捶,、搥,,即馬策去理解,就非常形象,,一頭稍粗,,一頭稍細,練習(xí)起來得心應(yīng)手,。
二是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古典文獻中的真實含義,。《公羊傳 昭公三十一年》中有一句:“季氏負箠謝過,?!庇腥苏J為季氏背的是長長的荊條或垂柳條,其實是很短的馬策,?!蹲髠?哀公十一年》中有一句:“抽矢策其馬。”準確的意思是拔出箭來當(dāng)作馬策駕馭戰(zhàn)馬,,并不是把箭當(dāng)成鞭子抽馬,。《賈誼 過秦論》中有一句:“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辈弑緛硎嵌痰模枚痰牟呷ヱ{馭宇內(nèi)即天下,,顯然不行,,因此必須使用“長策”。這是一種氣吞山河的形象化說法,?!抖Y記 曲禮》中有一句:“則仆執(zhí)策立于馬前?!边@里的策,,既可以當(dāng)作簡策即竹簡講,也可以當(dāng)作馬策講,。作為仆人,,只能拿著馬策立于馬前?!秾O子 虛實篇》中有一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這里的策,,也不是從簡策引申為計策,而是從馬策引申為策動,,即實施,,準確的意思是因此必須經(jīng)過實施才知道這個辦法的得與失。
三是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漢語中的許多詞匯,。比如“鞭策”一詞,,如果把兩個字都當(dāng)作鞭來講,認為是同義反復(fù),,就不夠全面,。鞭策組成一個詞,里面既有長鞭,,又有短策,;既有抽打,又有拍擊,。方式不同,,有輕有重,這樣理解就比較全面了。再比如“策馬”一詞,,不是用鞭子去抽馬,,而是用馬策輕輕地拍馬?!墩撜Z 雍也》中有“將入門,,策其馬”一句,如果去抽馬,,馬會奮力向前奔跑,,還能入門嗎?同樣的道理,,“策馭”一詞引申為謀劃掌握,,就很容易理解了;“策厲”一詞引申為督促勉勵,,也順理成章了,。
四是有助于我們?nèi)胬斫飧嗟某烧Z。中國的成語在漢語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們以歷史久遠,、形式短小、結(jié)構(gòu)固定,、內(nèi)涵豐富,、約定俗成而存在。因此,,要弄清成語的含義,,必須準確地理解每一個字詞。含有“鞭”,、“策”,、“箠”、“棰”的成語非常多,,使用的時候需要準確辨析,。如鞭長莫及、鞭笞天下,、鞭辟入里,、策馬飛輿、執(zhí)策而從,、乘堅策肥,、策駑礪鈍、策頑磨鈍,、鞭駑策蹇,、裹糧策馬、驅(qū)霆策電等等??傊?,我們真正理解了“鞭”與“策”及“箠”的含義,認清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就能夠準確掌握許多成語的豐富內(nèi)涵,。
綜上所述,?;韬钅钩鐾恋你y馬箠,,為人們正確識別古代的馬策打開了一扇窗口。依據(jù)這件實物筆者建議,,現(xiàn)代漢語的工具書,,如《辭源》、《辭?!芬约案黝悓W(xué)生字典,,修訂再版時一定要在“箠”、“棰”,、“策”等條目下,,取消馬鞭的錯誤解釋,恢復(fù)到古典文獻中的正確說法,。
2018年2月1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窺漢代文明之光——?;韬钅钩鐾廖奈锾轿觥?/p>
本文參考資料:《史記》、《漢書》,、《考古2016 7》,;《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展板說明,、近期報刊有關(guān)新聞報道,。
圖片來源:《五色炫曜》《驚世大發(fā)現(xiàn)》展覽、首都博物館網(wǎng)站,。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馬策 器物 馭馬 銀質(zhì)馬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