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親情需要呵護 公義更應堅守
《梁書·呂僧珍傳》中有一個“勸侄賣蔥”的故事。呂僧珍任南兗州刺史時,,堂兄之子以販蔥為業(yè),,千方百計想借勢求得一官半職。呂僧珍卻嚴詞拒絕:“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但當速返蔥肆,。”呂僧珍身居高位不私親戚,,一句“快快回家賣蔥去吧”,,看似不通情理、不近人情,,實則用心良苦,、念親利親,。
人之有愛,本由親生,。在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社會組織結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妻賢,,講親情、重感情,、有人情味成為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鮮明特質,。從政為官者并非草木,也食人間煙火,,也講人倫至理,作為子女,、愛人,、父母念濃濃親情本無可厚非,但因為身任治政之職,、手握公共之權,、肩負為民之責,其顧及親情的行為必須要有嚴格的邊界,。
從近幾年披露的諸多案件看,,一些領導干部就是因為邁不過親情這道坎兒,講私情不講原則,、講私利不講公義,,在違法亂紀的不歸路上折戟墜落,付出了沉痛代價,。為政用權一旦扯開了“私”的口子,,帶來的后果就只有兩種:一是遷就溺愛、包庇縱容,,愛親終傷親,。權力蒙蔭下的親人極易迷失自我,因為有權力“靠山”而忘乎所以,,或投機取巧違法牟利,,或打著大旗恣意妄為。一些看似是用心良苦的愛親之舉,,最終卻成了坑害親人的“定時炸彈”,。二是行為失范、底線失守,,愛親終害己,。為了使愛親行為最大化,置黨紀國法于不顧,,以權尋租,,最終落得自己鋃鐺入獄,,讓家人至親蒙羞,。
古人講,,治官事不營私家,,當公法不阿親戚,。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家鄉(xiāng)的一些親朋好友寫信或找到北京,,想要找個工作,、沾點光,,他總是拿出自己的工資熱情招待并耐心解釋:我毛澤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談到拒絕親戚的請托時,,他說:因為我愛他們,,我就希望他們進步,、勤耕守法,,努力和眾人一樣,,不應有任何特殊,。這就是至今為人稱道的“待親三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p>
權者何用,?在公不在私,。居高位之時如何理智關愛親人,、如何慎重對待親情,,考驗著領導干部的黨性覺悟。領導干部的楷模焦裕祿,,因為兒子看了一場“白戲”,,召開家庭會議嚴肅批評,;“四有”干部谷文昌,,提拔升遷之時拒絕讓臨時工的女兒轉正隨調;黨的好干部楊善洲,,一直壓著妻子“農(nóng)轉非”的事……這些看似“苛刻”“不近人情”的為官者,沒有給子女留下萬貫家財,,沒有讓親人沾到半點兒權力“紅利”,,但卻用好家風為他們贏得了世人的尊重,,這筆精神財富比黃金還要珍貴,。
官者何為,?為公不為私,。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說過,“我們共產(chǎn)黨人決不能搞封建社會那種‘封妻蔭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腐敗之道,!”對于每一位從政為官者而言,,親情需要呵護,,但公義更應堅守。高尚與自私、偉大與庸俗,,并不在于是不是念親情,、講人情,,而在于能否克制私心私欲,、能否清醒把握公私邊界,、能否祛私以利公,。從政道路上的“愛親之心”與“為政之舉”,,就像疾馳列車下的兩條鐵軌,,一旦交叉混淆,,必然導致脫離正道甚至車毀人亡,,只有并行不悖、綿延向前,,才能駛向美好的未來,。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親情 公義 呵護 更應 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