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咬的是文字 嚼的是文化
每至年末,,各大機構(gòu)評選的各類熱詞,、流行語、年度漢字,,總會引人眼球,。但較之過眼云煙式評選,,《咬文嚼字》雜志社每年公布的十大語文差錯,生命力和影響力要更為持久一些,,對人們修正語文差錯,、涵養(yǎng)語言習慣也大有裨益。
從2006年開始,,《咬文嚼字》每年年底都會公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已經(jīng)成為其品牌項目,甚至成為許多人對這本雜志的最大期待,。究其根本,,就在于它糾錯的專業(yè)性。有一些差錯,,人們常用常錯也始終搞不明白,;還有一些差錯,大家甚至從未意識到有問題,。比如,,在今年公布的差錯中,就有將“起訴狀”誤寫成了“起訴書”的,,將“青蘋之末”錯用為“青萍之末”的,,還有混淆“城鄉(xiāng)接合部”和“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等等,?!兑慕雷帧吠ㄟ^翔實的論證,幫助人們弄清楚對在哪里,、錯在何處,,而且經(jīng)常給人醍醐灌頂?shù)挠|動。這一點在說明“風起于青萍之末”不合常理時,,表現(xiàn)得就格外明顯——“因為‘萍’指水生植物浮萍,,其葉片貼在水面上,不會隨風而起,;而‘蘋’是一種草本植物,,其莖橫臥在淺水的泥中,,葉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風,,就像測風儀一樣輕輕搖動,。”這便是專業(yè)的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咬文嚼字》的專業(yè)還在于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或大眾的語言習慣,有時候甚至是數(shù)億人的習慣,。比如,,今年2月央視開播的《朗讀者》一期節(jié)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強調(diào)老舍的“舍”應該讀作shè,,在觀眾中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咬文嚼字》卻根據(jù)老舍“字舍予”(“舍”即舍棄,,應讀第三聲),,以及老舍生前自己也讀shě,認定這是一個差錯,。再比如,,2012年認定“甄嬛”的“嬛”不念huán,而應該念作xuān,,一時令國人嘩然,。盡管也有爭議,但相較于人們的習慣,,《咬文嚼字》更強調(diào)探究語言根本,,判斷對與錯并不受使用者多少的影響。也就是說,,既不會顛倒對錯,,嘩眾取寵;也不會人云亦云,,被流行綁架,。在當下略顯浮躁的流行文化和傳播格局下,《咬文嚼字》對專業(yè)的堅守尤為值得稱贊,。
網(wǎng)絡時代,,人們越來越依賴電腦和搜索引擎。這確實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卻也讓一部分人在知識更新上變得懶惰起來,。過于依賴網(wǎng)絡,有時候錯誤知識會傳播得更加廣泛,甚至還會被后來的網(wǎng)絡搜索者誤認為就是正確答案,。還拿“青萍之末”來舉例,,當筆者用鍵盤敲出這幾個拼音時,呈現(xiàn)出的便是“青萍之末”,,而不是也沒有“青蘋之末”,。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百度搜索中,而且大部分網(wǎng)頁都解釋說“青萍之末”出自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咬文嚼字》查證卻發(fā)現(xiàn),,《風賦》寫的是“青蘋之末”,。如此看來,,網(wǎng)絡是在以訛傳訛了,,所以就難怪馬云主演的功夫影片的主題曲《風清揚》也會延續(xù)錯誤。假如沒有較真的《咬文嚼字》,,沒有人在漢語使用上究本溯源,、明晰對錯,估計錯誤知識還會加劇傳播,。雖然說語言的使用也要與時俱進,,也會受到流行文化和大眾習慣的影響,但不管怎樣,,根源性的東西不能忘記,,其中飽含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人們也應該更多地推動對的東西傳播,。
《咬文嚼字》咬的是文字,,嚼的是文化。它不僅僅挑錯字,,還挑文史知識的錯誤,。透過對語言和知識的還原,《咬文嚼字》不僅展現(xiàn)了求真務實的專業(yè)精神,,還幫助人們修正錯誤,,認識漢語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歷史的豐沛厚重。這是極其難得的價值體現(xiàn),,也是《咬文嚼字》的可貴之處,。
編輯:李敏杰
關(guān)鍵詞:咬文嚼字 文化 人們 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