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抵制“關懷式”謠言需重塑“權威意見”
近年來,,帶有“別再吃了”“別再喝了”“別再用了”等字樣的“關懷式”提醒類謠言在微博,、微信中頻繁出現,。據了解,,僅去年以來,微信辟謠工具就已對超過100萬條謠言進行辟謠,?!瓣P懷式”謠言不僅給讀者帶來一些生活上的困擾,有時還會產生嚴重后果,。如有的讀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說,,阿司匹林在心臟病發(fā)作時是“救命藥”,而不知道部分類型的心臟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會“奪命”,,最終釀成惡果,。類似的報道也不時見于報端。(澎湃新聞)
自社交媒體勃興開始,,各式各樣的關懷式謠言就層出不窮,。就其內容而言,幾乎囊括了健康養(yǎng)生,、食品安全,、公共事件等等方方面面,。此類謠言無一不是打著“善意提醒”的旗號,,而做著歪曲事實、胡編亂造的事情,。大量“關懷式”謠言的存在,,不僅造成了極大的信息混亂,,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公眾的理性認知和經驗判斷。
就如同許多其他類型的網絡謠言一樣,,“關懷式”謠言同樣肇始于社交媒介內容生產機制天然的結構缺陷,。在這套“流量為王”的游戲規(guī)則內,閱讀量,、轉發(fā)量與廣告收益直接相關,。這必然激勵某些公眾號通過聳動的標題、偏激的文風以及簡單粗暴的結論去博人眼球,。其實,,非但是“謠言”,就連許多不算造謠的公號文,,都普遍存在著觀點偏執(zhí)化論述狹隘化,、重情緒煽動輕理性論證等等弊病。
一個典型的關懷式謠言,,必然會就生活的某方面給出絕對化的行動指導方案,,諸如“別吃××”“別喝×”等等。為了支撐這一聳動的結論,,此類文章往往采取“冒用權威”“詛咒威脅”的策略,。之于前者,多是偽造知名實驗室數據,、假冒主流媒體名義等等,;之于后者,則更容易理解,,那便是灌輸一種“不照我說的做,,必付出慘重代價”的咒怨……
關懷式提醒類謠言,迎合了社交媒介捕風捉影的秉性,。其大行其道,,無疑又一次表明,公眾對于“專業(yè)意見”和“民間偏見”尚無清醒區(qū)分,,對于“嚴肅寫作”和“營銷炒作”仍沒明確界定,。一個值得警惕的趨勢是,當人們越是輕信“網絡謠言”,,便越是難以形成基本的理性閱讀習慣與邏輯思維能力,,這反過來又造成了對“謠言”的免疫力越來越差——這可說是某種惡性循環(huán)了。
披著善意外衣的關懷式謠言,,扭曲了真相,、摧毀著智力。要終結這一亂象,從根本上說,,只能寄希望于在新舊信息傳播模式切換的大背景下,,盡早完成對“權威意見”的重塑。只有將專業(yè)問題重新交由專業(yè)人士發(fā)聲,,并且讓公眾理解,、認可這種分工秩序,才能徹底杜絕混淆視聽的鬧劇,。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謠言 關懷式 重塑 權威意見 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