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科技助力漢語學習
“這實現(xiàn)了語言的可視化,?!敝袊Z言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員茍偉在“2017漢語教育學術論壇·產(chǎn)業(yè)專場”上向大家介紹了AR技術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引發(fā)與會者的共鳴,。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漢語的學習和教學中的科技元素逐漸進入人們視野,。
科技融入漢語學習
國家漢辦位于北京西城區(qū),,時不時有交流團到訪。樓里有一個特別的展廳——中國文化體驗中心,,參觀者的“體驗”借助的正是現(xiàn)代科技,。“哇,!手一揮畫面就變了,。”前來參觀的南開大學師生圍攏在一個半人高的鼎周圍,,紛紛探頭向里張望。原來,,鼎的內(nèi)部安裝了顯示器,,漢字的演變、古詩的意境,,通過聲音和畫面得以充分展現(xiàn),。
與高科技讓漢字變得更形象化相比,高科技輔助漢語語音教學還是個“新生兒”,。近年,,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音評測等技術不斷發(fā)展,,為漢語語音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已獲國家專利的“漢語教學語音合成方法及裝置”是北京語言大學的科研人員在智能漢語語音教學方面做出的探索,。該裝置試圖解決現(xiàn)有技術背景下的漢語學習方案并未針對不同的聲調(diào)偏誤進行因材施教的問題,。該技術首先需獲取語言學習者語音以及多個標準教師語音,再根據(jù)語音參數(shù)從標準教師語音中選擇與語言學習者語音最接近的語音,,最后合成聲調(diào)教學語音,。雖然該技術還處在研發(fā)階段,但技術一旦成熟,,則能更好地幫助漢語學習者的語音學習,。
實際上,科技不僅有助于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還融入到教學內(nèi)容篩選,、課程組織實施和測試評價等環(huán)節(jié),,智能閱卷、批改作業(yè),、收集學習數(shù)據(jù),、推薦個性學習方案等過程中也可見科技的身影。
在“2017漢語教育學術論壇·產(chǎn)業(yè)專場”上,,科大訊飛北京研究院院長王士進介紹了科大訊飛的漢語口語學習評測技術和漢語作文評分診斷技術,。據(jù)研發(fā)人員介紹,漢語非常獨特,,它的語調(diào)系統(tǒng),、語法語序和文字形式等都使識別技術面臨巨大挑戰(zhàn)。
技術仍是輔助手段
“您用過這些漢語教學中的高科技手段嗎,?”
“基本沒有,。幻燈片算嗎,?”
不論是從教10年以上的資深教師,,還是初為老師的教學新人,在接受采訪的幾位老師中,,使用新興科技手段輔助漢語教學的人還不太多,,這其中的原因包括多方面。
“基于我們的教學理念,,我們更重視讓學生習得人與人交際所用的真正的自然語言,。所以我們的教學過程中高科技成分占比不大?!眲⒗蠋熢诟咝=虂砣A留學生漢語已超過10年,,認為“科技是把雙刃劍。技術是輔助手段,,習得語言還是要靠人,。”
王老師作為青年教師,,對高科技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有興趣,,但他認為目前的技術水平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差距?!霸谡Z音檢測,、作文偏誤等標準化測試上,科技的輔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省老師的時間,,但還不盡人意,,比如現(xiàn)在的口語考試,,機判之后還需要人判,更不必說自主指導學生學習了,?!?/p>
不僅如此,從事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的陳文也坦言:“一項技術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需要走很長的路,。目前從事語言科技研發(fā)的大多是研究計算機的科研人員,,語言學人才參與的少,這也需要一個磨合,?!?/p>
在漢語教育界,甚至整個語言教育界,,很多新興的科技手段的發(fā)展都遠未達到預期:一是受技術水平制約,,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二是語言習得本身的特點需要人的充分參與,,目前效果最好的語言習得手段還是人與人交流,。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漢語 科技 語音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