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巨大的修復代價敲響生態(tài)保護警鐘
《錢江晚報》11月21日的報道介紹了浙江省第一例土壤污染修復項目的有關情況——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發(fā)展起來的固廢拆解業(yè),,讓路橋人獲得了財富,,但拆解過程中流出的絕緣油導致當地土壤被嚴重污染。2010年當地啟動污染土壤修復試點,,有關方面劃撥1000萬元專項資金,,計劃用4年時間修復12500平方米被污染的土地。盡管實現了預期指標,,但過程并不輕松:每畝近50萬元的修復成本,,修復方法還不具備太強的推廣性……
修復周期長、成本高,、難度大,,是土壤修復的共同特點。而且,,由于每塊土地被污染的原因不同,,所含污染物的成分,、種類不同,修復的辦法也不同,,因此不同地方,、區(qū)域之間相互借鑒的意義不大??梢哉f,在土壤污染修復這條路上,,不僅沒有捷徑可走,,而且基本沒有前路可尋,甚至可能“無功而返”,。
在環(huán)境保護與經濟發(fā)展之間,,一些地方總在“算賬”和權衡,一些地方沒有扛住漂亮的經濟數字和“政績”的誘惑,,最終選擇了向經濟增長“屈服”,。今天,個別地方亮出如此高昂的土壤污染修復賬本,,其實并不讓人多么意外——一些企業(yè)毫不節(jié)制地甚至想方設法地向土壤,、河流排放污染物、廢棄物之時,,一些地方政府對排污企業(yè)心慈手軟甚至為其充當保護傘之時,,就該想到“還賬”的一天總會到來,并且付出的代價可能遠超曾經的收益,。
與大氣,、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具隱蔽性和滯后性,,不少污染行為沒能被及時發(fā)現,、糾正,而是一直在持續(xù),、擴散,,相應的治理工作也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去年5月國務院印發(f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簡稱“土十條” ),,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戰(zhàn)略部署,坦承“我國土壤環(huán)境總體狀況堪憂,,部分地區(qū)污染較為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倍鴱摹巴潦畻l”提出的各個階段性目標和任務來看,,土壤污染防治注定是一場艱難而持久的戰(zhàn)役,。
土壤污染修復推進之艱難、周期之漫長,、成本之巨大,,無疑是一記振聾發(fā)聵的警鐘。對已經造成土壤大面積污染的地方來說,,必須痛定思痛,,吸取教訓——如果再不徹底轉變發(fā)展觀念、再不采取切實行動,,把過去的環(huán)保治污欠賬補上,,那么未來將要面臨的恐怕就不僅僅是經濟賬了,而是“健康賬”甚至“生命賬”——被污染土壤上長出的糧食能給百姓吃嗎,?被污染過的地下水能讓百姓喝嗎,?對尚未造成嚴重污染后果、但正有意無意放任污染的地方來說,,必須懸崖勒馬,,不要再心存僥幸、掩耳盜鈴,。對更多地方來說,,水、大氣,、土壤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和條件,,懂得未雨綢繆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時下不少社會治理層面的問題多是“破壞容易,,修復難”,就像個別冤假錯案會損害司法的公平正義形象,,對于環(huán)境問題,,有些地方部門辦事“捂堵拖”,這會讓百姓對政府職能和效率逐漸失望……有些影響,、印象一旦形成,,修復起來絕非易事。
“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yè)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huán)境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為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諸多要求和具體的實現路徑,。相關地方在為此前治理不力埋單的同時,更要適時反思,科學,、長遠地謀劃未來的發(fā)展之路,,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作出一代人、一級地方政府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修復 污染 地方 土壤污染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