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妙境梵音:藏傳佛教藝術走進揚州
大黑天唐卡
大黑天是梵語“瑪哈嘎拉”的意譯名,,又譯為“救怙主”,,藏語稱“貢?!?。他原是古印度的戰(zhàn)神,,后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頗受密教崇奉,。大黑天的形象有多種,常見的有二臂,、四臂,、六臂像。該壁掛是六臂大黑天,,是最常見的一種大黑天形象,。
清·金剛杵
金剛杵象征著所向無敵、無堅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金剛杵一般有三股,、五股、九股之分,,以五股最為常見,。
清·大威德怖畏金剛
左手所持法器:斷臂、梵天獸,、絲帶,、盾牌、尸棒,、斷腿,、套索,、火缽、弓,、人腸,、旗幡、金剛鈴,。
右手所持法器:象皮,、鐵鉤、飛鏢,、骨架棒,、天仗、木杵,、水波利刃,、輪盤、羂戈,、鐵斧,、鐵錘、矛,、寶劍,、金剛杵、箭,、達瑪茹,。
(本文圖片由揚州博物館提供)
藏傳佛教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枝絢麗奇葩,是中華民族佛教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海省是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自古以來,這里信仰藏傳佛教的高原民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產(chǎn)生了豐富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留下了諸多具有濃郁藏傳佛教文化特色的藝術珍品,。茫茫雪域高原上,,那升起的風馬、壘筑的瑪尼堆,、搖動的轉經(jīng)筒,、矗立的經(jīng)幢,無不在描繪著這片神秘大地上的迷人風采,,吟誦著這座座相連的山川上的藏家贊歌,,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為讓觀眾體悟妙境,、聆聽梵音,,領略藏傳佛教文化魅力,近日,,江蘇揚州博物館特從青海省博物館引進妙境梵音——青海藏傳佛教藝術展。展覽精選了145件(套)青海省博物館收藏的藏傳佛教藝術珍品,,包含書刻經(jīng)典,、鑄刻雕塑、織錦繡藝,、彩繪佛畫,,以及樂舞法供等五大部分,展示藏傳佛教的藝術之美,,展示高原民族對生活的熱愛,。展覽將于12月15日結束。
據(jù)展覽負責人介紹,,佛教藝術從印度傳入我國近2000余年里,,通過與我國各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逐漸褪去了印度文化的色彩,,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佛教藝術,。7世紀后,佛教傳入我國藏族地區(qū),,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特別是與藏族地區(qū)原有的苯教互相吸收和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藝術博大精深,,它具有多元的文化源頭,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域,、中原等地的造型藝術風格,形成了內(nèi)涵豐富的藏地宗教文化藝術,。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以藏傳佛教特有的神佛為表現(xiàn)對象,,風格以印度密教藝術為基本依循。同時,,融入了藏民族的傳統(tǒng)審美和表現(xiàn)手法,;藏傳佛教唐卡藝術則利用高原特有的礦物質(zhì)作為顏料,描繪藏族人的信仰世界,。
展覽中展出的一幅幅色澤艷麗的唐卡,、一尊尊題材迥異的金銅造像、一件件儀典威嚴的宗教法器,,無不透射出令人稱頌的藝術魅力,。展覽開展以后,,許多揚州市民慕名而來,紛紛表示能在家門口看到青藏高原的藏傳佛教藝術珍品,,真是難得,。同時,對藏傳佛教唐卡,、佛像,、法器所展現(xiàn)出的宗教美、藝術美,,連連稱贊,。
據(jù)了解,揚州博物館為配合展覽還推出了以“手搖轉經(jīng)筒”為主題的樂高積木搭建等一系列社會教育活動,,通過現(xiàn)場解讀,、趣味問答和動手搭建的過程,讓孩子們對手搖轉經(jīng)筒的起源,、發(fā)展,、結構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對藏族文化產(chǎn)生興趣,。
(宣藝)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佛教 藏傳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