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超算最高獎背后的“青年力”
獲獎的項目名稱被念出來時,,付昊桓淡定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與這位來自清華大學地球系統(tǒng)科學系的80后副教授不同,,跟隨他一起上臺領(lǐng)獎的幾位90后清華大學博士生臉上的微笑掩蓋不住,。團隊領(lǐng)獎后,在場的中國人紛紛跨越椅子和過道,,興奮地和這些年輕人握手慶賀,。
當?shù)貢r間11月16日舉行的全球超級計算大會上,由付昊桓等科研人員共同領(lǐng)導的團隊所完成的“非線性地震模擬”獲得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lǐng)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
一位80后“老板”和一群90后博士
斬獲最高獎的“非線性地震模擬”成果來自一個跨學科,、跨地區(qū)、跨機構(gòu)的團隊,,在今年的全球超級計算大會上發(fā)表,,由清華大學地球系統(tǒng)科學系、計算機系與山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等單位共同完成,。
付昊桓是論文的第一作者,他和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何聰輝,、薛巍以及南方科技大學陳曉非院士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作者還包括清華大學楊廣文、陳炳煒,,山東大學殷澤坤,、張庭堅、劉衛(wèi)國,,南方科技大學張振國,,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張文強,,國家并行計算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尹萬旺等。
此外,,付昊桓作為第一作者的“全球氣候模式的高性能模擬”研究同樣入圍“戈登貝爾”獎,,在得到該獎提名的3項科研成果中,中國的申報項目占據(jù)了三分之二,。
在核心團隊背后,,還有許多90后學霸的身影。何聰輝是獲獎成果論文通訊作者中唯一的90后,。在付昊桓帶領(lǐng)的研究團隊中,,90后博士占絕大部分。對于這些年輕的學霸來說,,這位80后“老板”和他們幾乎沒有代溝,。
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讀博三的陳炳煒出生于1992年。他表示,,這個團隊里的90后們平常工作認真,,吃飯聊天是“忙累了”的主要消遣,“在沖刺獎項前團隊連續(xù)工作很長時間之后,,我們?nèi)コ粤寺槔毙↓埼r,,放松一下”。
“付老師和我相差只有十歲,,感覺和他交流沒有什么代溝,,我們的娛樂活動有些他也參與。工作遇到一些問題時,,他比我們的想法更加成熟,,在科研方向更有方向感。而我們的想法有些五花八門,,需要老師帶領(lǐng)進行進一步的推敲驗證,。”陳炳煒說,。
大獎背后是“7×24小時”的奮戰(zhàn)
沖刺“戈登貝爾”獎的過程中,,最令團隊難忘的是一段“7×24小時”的“備戰(zhàn)”經(jīng)歷。
據(jù)了解,,獎項的申報是有時間節(jié)點的,。何聰輝表示,在沖刺的最后一周里,,團隊需要處理大量的數(shù)據(jù),,而處理數(shù)據(jù)所用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每天的電費就達20萬元左右,?!斑@項工作對于我們來說,,真的是‘時間就是金錢’?!?/p>
“那7天,,付老師帶著我們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不能讓機器停下來,,否則就少了測試和運行的時間,。不同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到無錫作伴通宵,這樣的經(jīng)歷太難忘了,?!彼f,。
多日的“連續(xù)作戰(zhàn)”后,,“非線性地震模擬”項目終于在全球超級計算大會上和公眾見面。這一項目首次實現(xiàn)了對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高分辨率精確模擬,,使科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影響,,并對未來地震預防預測等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據(jù)了解,,研究團隊選取了唐山大地震震源附近320公里×312公里×40公里的空間區(qū)域,,以毫秒(一秒的千分之一)為時間單位,精確模擬了該區(qū)域在地震發(fā)生后150秒內(nèi)的地質(zhì)變化,,分辨率可達到8米,,頻率可達到18赫茲。此前美國團隊在“泰坦”超級計算機上運行的地震模擬,,分辨率和頻率只有20米,、10赫茲。
出生于1988年的甘霖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博士后,,他是獲得提名的另一科研成果“全球氣候模式的高性能模擬”的報告發(fā)言人,。
這位被付昊桓稱作團隊“顏值擔當”的年輕人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美國的幾天,,他一直待在賓館里做PPT,,沒能去任何地方游玩,“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凌晨三四點才休息,,只能默默地看著群里其他人分享美景和美食,。”
記者了解到,,“全球氣候模式的高性能模擬”這一項目由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山東大學組成的聯(lián)合研究團隊,根據(jù)“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的系統(tǒng)特點,,設(shè)計了從進程到線程的一整套優(yōu)化方案,,實現(xiàn)了千萬核規(guī)模下25公里分辨率的模擬和每天3.4模式年的計算性能,。
“今年這個獎的入圍數(shù)量從去年的6個減到了3個,得知我們有兩個獎項提名的時候我非常自豪,。評委會主席告訴我,,今年只要入圍了就是一種榮譽?!备柿匦χf,,“也許他是在安慰我吧。不過我當時的想法是,,只要是中國項目拿到最高獎就行,。”
“我的博士學位快完整了”
“得獎后,,我的第一個想法是睡覺,。”身兼兩個項目論文第一作者的付昊桓和“臨危受命”在大會發(fā)言的甘霖在得知獲獎后,,終于有時間睡一覺了,。團隊中的90后博士們也難掩興奮,他們說,,這種感覺就像做電影的人拿到了奧斯卡獎一樣,。
“我們的工作幸獲今年超算最高獎,‘神威·太湖之光’也第四次獲得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感謝各位老師和小伙伴,,我的博士學位快完整了!”何聰輝在自己的朋友圈這樣寫道,。
事實上,,這些年輕人的帶頭人付昊桓對這次獲獎感到“誠惶誠恐”:“入圍的時候就問過評委們,我們到底哪兒做得好了,?”
“評委說,,我們解決了非常有價值的實際問題,地震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都是跟全人類相關(guān)的,。最好的機器就應該解決最重大,、最關(guān)鍵的問題。另外,,我們有很多交叉合作,,不僅是計算機學和地學的學科交叉,還有跨學校,、跨國家的突破,。最后,我們把世界第一計算力變成了價值,?!彼貞浀?。
的確,不同學科的交叉合作,,讓大機器可以解決大問題,。不同學科的“碰撞”也讓這匯聚在一起的“青年力”擦出了新的火花。據(jù)統(tǒng)計,,近百年300個諾貝爾獎成果中,,一半來源于學科交叉領(lǐng)域。
付昊桓自稱是個“異類”,,他本科,、碩士、博士時學的計算機,,卻在博士后時偶然遇到了一位搞地學,、計算機學交叉研究的老師,“誤入歧途”開始了地學研究,。獲獎項目的參與者中,,來自計算機、地學,、大氣等多學科的師生各顯其能,在理論和應用方面默契合作,。
對這些年輕人來說,,他們的成績將不僅僅停留于此,科學探索之路的號角才剛剛響起,。
付昊桓有兩個目標:“一是以應用軟件將世界第一的計算力轉(zhuǎn)化為科學及工程問題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二是以超算中心為平臺,再將頂尖的科學轉(zhuǎn)化為一流的服務,,以此為基礎(chǔ),,去探索地震、氣候變化等關(guān)乎全人類的復雜問題,,實現(xiàn)對人民生活及經(jīng)濟發(fā)展的有效輻射,。”
編輯:李敏杰
關(guān)鍵詞:團隊 付昊 昊桓 最高獎 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