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家族三代人的出生故事:從“草垛房”到“科學產房”
從“草垛房”到“科學產房”——卓瑪阿媽講述家族三代人的出生故事
圖為現年61歲的卓瑪阿媽
封建農奴制下的西藏,,女奴的地位很低。在家里生孩子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所以她們只能在牛羊圈里或是野外生產,。孩子生下來后,用石頭砸斷臍帶,,再用羊毛線進行結扎,。因此,,嬰兒患臍帶風病的很多,死亡率很高,。由于缺乏必要的護理,,孕產婦的死亡率也非常高。
且聽卓瑪阿媽講述她們家祖孫三代人的出生故事,。
“母親把我生在‘草垛房’”
“我于1956年出生在山南市錯那縣勒布溝基巴鄉(xiāng),,是門巴族。我出生在‘烏拉差役’人家,?!疄趵钜邸桥f西藏為農奴主背運物資、背送主人的差役,。聽我母親講,,我的哥哥、妹妹都出生在去往錯那宗支差的路上,。我的情況稍微好一些,,出生在農奴主的‘草垛房’里。生下我后,,母親強忍著痛苦用一塊帶尖的石頭把臍帶弄斷,,用自己身上一塊破舊的氆氌把我包裹起來。生下我還不到12個小時,,她就已經‘正?!亟o農奴主背運物資去錯那宗了?!?/p>
西藏民主改革前,,經濟水平低下,群眾沒有科學觀念,,也沒有具有科學和專業(yè)水平的接生醫(yī)生,,導致初生嬰兒死于抽風者(破傷風)的比例占十之三四;孩子生下來后,,不喂母乳,,而是直接喂糌粑糊湯,以為這樣可以給嬰兒開胃,。結果是,,孩子的腸胃不但沒有開,倒先得了消化不良癥,;有的孩子生下來幾個小時,,或是過兩到三天就被滿身涂上酥油,放在太陽底下曬,,認為這樣孩子長大后就不怕太陽了,。結果,,孩子大多被曬壞,或得了肺炎,。
據文獻記載,,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只有3所藏醫(yī)機構,,沒有一張病床,,西醫(yī)、西藥幾乎空白,,孕產婦死亡率高達5000/10萬,,嬰兒死亡率達430‰。
1968年,,12歲的卓瑪第一次走出大山,,成為山南軍分區(qū)青訓隊的一名學員;1974年初,,卓瑪進工廠成為一名工人,;同年,她到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學習,。
“我的女兒是由赤腳醫(yī)生接生的”
“我有兩個小孩,,一女一男,都是在家里生的,。老大是個女孩,,出生于1981年。當時老伴在乃東縣結沙村附近找了一個赤腳醫(yī)生來家里接生,,她的主要行頭也就是一個待產包,,里邊裝著紗布、止血鉗等接生必備的簡單醫(yī)療用品,?!弊楷斃先嘶貞浀馈?/p>
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西藏的婦幼保健工作發(fā)展迅速,,醫(yī)療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孕產婦與嬰幼兒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呈高速增長態(tài)勢,。不過,,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在西藏歷年的統(tǒng)計中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差距,這與西藏的婦幼衛(wèi)生保健工作起點低,、開始晚有關,,也與西藏地廣人稀,、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有關。
“我女兒在婦保醫(yī)院生下了外孫”
講到外孫的出生,,卓瑪老人高興地說,,“2009年2月,我女兒在山南婦幼保健醫(yī)院產房里生下了我的外孫,。女兒說,,她選擇在婦保醫(yī)院分娩,是因為那里不僅擁有先進的急救設備,、‘科學產房’,、手術裝備、治療及檢查設備,,還因為那里有為孕婦開辟的快捷治療渠道,,制定完善的診療方案,并由專家與孕婦全程溝通,、護士24小時追蹤孕婦狀況,,提供用藥、生活,、飲食等各方面的指導,。”這種細微的服務,,讓卓瑪老人感受到西藏婦幼保健工作的發(fā)展現狀,。
現在,西藏嬰幼兒診療軟硬件條件不斷改善,,孕產婦死亡率,、嬰幼兒死亡率和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兩降一升”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統(tǒng)計數據顯示,,西藏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從2011年的154.51/10萬和19.97‰,,分別下降至2016年的109.2/10萬和13.89‰;2016年,,西藏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已提高到了92%,。
卓瑪阿媽一家三代人的出生故事,折射出步入新社會的西藏所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反映著西藏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如今,西藏免費孕前優(yōu)檢項目已覆蓋全區(qū),,農牧區(qū)孕產婦的住院費用百分之百報銷的同時,,還發(fā)放住院分娩補助,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1000元:對住院分娩的農牧區(qū)孕產婦及護送者(一名家屬,、一名村醫(yī))分別給予50元獎勵,;提前住院待產的,,待產期間按每天30元給予生活補助。(林敏 王菲 曲杰)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西藏 出生 產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