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新聞 大會新聞
黨的十九大舉行集體采訪 聚焦文化發(fā)展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韓潔,、史競男、施雨岑)十九大新聞中心20日就“文化發(fā)展開創(chuàng)新局面”主題舉行集體采訪,,邀請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中央電視臺駐北京記者站站長王小節(jié),,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西亞非地區(qū)廣播中心主任夏勇敏五位黨代表現場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針對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問題,劉玉珠認為,,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在理論上是對立統(tǒng)一的。文物工作者更強調保護,,但社會層面可能更多地強調利用,。文物保護涉及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者的底線和紅線,,是全國文物戰(zhàn)線的一項主要任務,。在相關法規(guī)、政策,、措施上,,都要求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文物只有在保護好的前提下才可能被利用,,才可能傳承,。
針對文化領域對外資的準入條件是否將進一步放寬的問題,劉玉珠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和國際交往合作日益深入。文化交流一方面是政府間的,,但更重要的還要靠市場,、靠產品和服務的交流。目前,,中國文化領域已全面向世界開放,,開放使大家彼此更熟悉、更了解,,誤會越少,,合作發(fā)展的機會就越大。
在回答文藝界如何攀登藝術“高峰”,,創(chuàng)作出既具備思想性又讓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這一問題時,,宋寶珍說,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經成為一種風氣。目前,,不僅一些國有話劇院團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一些邊遠省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戲劇事業(yè)也出現了可喜進步,。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應當具備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三個條件,。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堅定地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正確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內容上,,文藝工作者要從時代生活的大江大河里撈取最有質量的生活素材并進行加工,講好中國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與形式還需要完美結合,實現從文藝“高原”向文藝“高峰”邁進,。
一些地方劇目出現傳承困難,,如何推動優(yōu)秀劇目進一步發(fā)展,?孟廣祿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近幾年,,戲曲人下基層、進校園,,通過“像音像”工程每年有上百出戲報上來,,國家每年投入專項資金,我們必須有責任有擔當有理想有夢想,,讓好的戲曲唱得響,、站得住、留得下,。
自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并存的時代,如何提高文化傳播效果,?王小節(jié)說,,時代在變化,但每個人內心對“真善美”的追求不會變,,好的新聞作品永遠受觀眾歡迎,。好的節(jié)目應該既有筋骨又有溫度又要弘揚正氣,做到這三點就應該會有好的收視率和點擊量,。要讓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就需要媒體不斷推進內容創(chuàng)新,,緊扣時代主題,更好回應社會關切,。
如何借助“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夏勇敏說,,“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這里的心相通就是文化的相通,,走出去就是跨文化交流,。比如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為什么能在非洲引起關注?一是使用斯瓦希里語進行翻譯,,掃除了受眾觀看的語言障礙,;二是選擇反映中國當下生活的電視劇,其中涉及的社會話題很容易在非洲觀眾中引起共鳴,;三是和當地電視臺合作,,通過坦桑尼亞國家電視臺播出,,受眾廣泛。這說明只要找對了方式,,用受眾聽得懂的語言,,用他們能夠聽得進的方式,用一個個能夠引起共鳴的故事,,就能夠把中國故事講好,。(完)
編輯:楊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