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微信“變臉”何以引發(fā)社會共鳴
打開微信啟動頁面,,那個孤獨的人一如既往地仰望著,但他頭頂的地球卻為你“轉身”,。六年來,,微信首次更換啟動照片,從經典的“藍色彈珠”更換為能看到中國的氣象云圖,。據說不少人一天內多次重啟微信,,就是為了能多看一眼“我的中國”。
打開微信的地方,,就是中國,。微信團隊選擇在9月25日“換頭像”,是為了致敬風云四號,,致敬中國科技,。因為那一天,風云四號衛(wèi)星正式交付用戶投入使用,,它不僅填補了多項國際空白,,更標志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wèi)星實現了從“并跑”到“領跑”的驕人跨越。
如果說,,1972年那張拍自美國阿波羅17號太空船的“藍色彈珠”宣示的是太空物理的“美國時代”,,那么,風云四號的太空駐守則代表著另一個階段的肇始,。不過,,與“一輩子造一顆星”的科技史意義相比,從非洲大陸到華夏大地的轉換,,在文化的意義上更為深沉,。
是的,溝通因人類的出現才得以存在并有了意義,。云層之下,,輪廓清晰的非洲大陸作為人類的起源地,為宣稱“一個生活方式”的互聯(lián)網產品——微信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作為目前國內使用人數最多,、最活躍的社交產品,,微信以溝通的名義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架設起一張無形之網,信息流,、情感流將整個世界推到你面前,。在不斷刷新人類溝通體驗的同時,微信支付等理念及技術的創(chuàng)新輸出,,也見證了中國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全球視野及競爭力,。
全球化浪潮下,但凡有點雄心的企業(yè)都會以全世界為戰(zhàn)場,,但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一個企業(yè)要走向全球,必須以強大的民族文化為立足點,。企業(yè)從來都不是一個“純經濟物種”,,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文化的載體,。而且,不論名字變得如何時尚,、商業(yè)模式如何國際化,,它的文化背景和基因都很難改變。
現今,,文化融合已成時代大背景,,想要“上頭條”的企業(yè)或許可以從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收獲些許啟示,。換句話說,,對“民族的”東西心懷多一些的敬意,對滋養(yǎng)自己的文化多一些自信,,才能更好把握大時代的“勢”與“時”,,也才能更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個國家如此,,藝術發(fā)展如此,,企業(yè)發(fā)展亦不例外。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微信這一換有著不輕的分量,。
從“人類起源”到“華夏文明”,地理意義的遷移背后是文明視角的轉換,,“大好河山風貌”的展示背后,,激蕩起的是“天涯共此時”式的心靈共振和“我的中國心”式的文化共鳴。借著這一張發(fā)光的地球照,,傳統(tǒng)與現代連接,,海內與海外相牽,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
據悉,,微信“變臉”將在28日17時結束,。但是,科技與文化的“溝通”勢必還會呈現出更加動人心弦的景觀,。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微信 變臉 共鳴 文化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