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美好“止于豐饒?zhí)帯?/span>
生活中,,類似“追求極致,、抵達完美”的文章,,時??梢姟5拇_,,追尋豐盈,、止于至善,,可說是不少人的潛在目標(biāo)和行為準(zhǔn)則。但最近看到一句話“止于豐饒?zhí)帯?,意即凡事須有度,,?dāng)留有余地、適可而止,。這種“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
如同作畫中的留白,,留有余地堪稱一種人生智慧。譬如,,農(nóng)民懂得,,不留種子,就會絕種絕收,;漁夫會問,,一網(wǎng)打盡,下一網(wǎng)打什么,?現(xiàn)實中,,毫不保留地付出努力、追尋盡善盡美的結(jié)果,,是應(yīng)有的人生態(tài)度,。但有的時候,多一分負重往往意味著多一分阻力,,如果留存一點靈活空間,,反倒會迎來峰回路轉(zhuǎn)。有人說,,“真理再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謬誤”,。存續(xù)“留余”思維,審慎把握為人處世之度,,有助于避免絕對化,、片面化、極端化等傾向,。
進退之間,,腳下留有余地。進與退,,需要辯證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進擊,很容易變成束縛心靈的枷鎖,;一些看似孤寂無奈的后退,,映照的卻是“人生看腳下,,世事平常心”的豁達。明朝高景逸有言:“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睂€體來說,日常言行中講一點“留余”,,進有度,、退有則,就不難實現(xiàn)“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最終抵達“責(zé)人之心責(zé)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得失之間,,心上留有余閑。唐代詩人李涉在流放期間,,與一僧人閑聊后頓悟,,一掃麻木悲苦的心境,書寫下“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閑,;心有余閑,才能寬廣,。美學(xué)家朱光潛批評現(xiàn)代人“勤有余勞,,心無偶閑”,不僅使生活索然寡味,,也讓內(nèi)心變得駁雜,,受困于名韁利鎖。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裝得太多,、太滿,以至于負重過載,,甚至忘記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學(xué)會“留余”,及時調(diào)適人生節(jié)奏,,美好時光就能更多地駐足停留,。
取舍之間,身后留有余聲,。蘇軾說,,“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寬”,。取與舍的辯證法說明,,“擁有一切”既不現(xiàn)實也沒必要,應(yīng)該學(xué)會有所舍棄,。陳廷敬常以“我自長貧甘半飽”自勵,,留下了“半飽居士”的清名;曾國藩篤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轉(zhuǎn)自如,。不留余地,則易失之于剛,,錯而無救”,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身后有余褒,,歷史有回響。取舍之道,,又何嘗不指引著人間正道,。
時間最公平,在何處播種施肥,,就在何處開花結(jié)果,;時間又不公平,得到之時也意味著失去,。其實,,“人生最不該有風(fēng)景占盡的念頭”。有人說,,“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最后一定要解決人與自己內(nèi)心之間的問題?!奔容嵊衅床珚^斗的姿態(tài),,也善于以“留余”的視角審視人生,理性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取與舍,,我們必定能夠擁抱一個更加真實、更為灑脫的自我,。
編輯:李敏杰
關(guān)鍵詞:止于豐饒?zhí)?#32;留余 人生 留有余地 余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