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兩岸交流30年親歷者在港講述海峽兩岸的血脈情緣
看似尋常最奇崛
——兩岸交流30年親歷者在港講述海峽兩岸的血脈情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當紀錄片里放映出臺灣老兵回到家鄉(xiāng)與雙親相認的場景時,,在香港參加“兩岸交流30周年紀念大會”的不少現(xiàn)場觀眾落下了眼淚,。他們有的是海峽兩岸交流30年的親歷者,所以感同身受,;有的是了解到兩岸交流的來之不易,,所以備受感動。
2017年是海峽兩岸開啟交流30周年,。4日,,多位海峽兩岸交流的見證者、親歷者與推動者齊聚香港,,參加“兩岸交流30周年紀念大會”,。其中,3位見證兩岸交流的親歷者在大會上分享了他們的經歷,。
臺灣律師高秉涵:
帶已故老兵的骨灰回鄉(xiāng)見母
說起臺灣律師高秉涵,,也許知道的人寥寥。但是如果說起他將臺灣老兵上百壇骨灰運回大陸的事跡,,則廣為人知,。高秉涵也因此獲評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在當日的紀念大會中,,高秉涵分享了他送老兵骨灰回鄉(xiāng)的一件往事,。
1989年,兩岸開啟交流不久,,一位名叫徐全文的臺灣老兵通過高秉涵聯(lián)系到他在蘭州的母親,。徐全文和母親約定在當年的中秋節(jié)見面,不幸的是,,徐全文在中秋節(jié)前3個月被查出患有重病,。不到兩個半月,徐全文離開人世,。高秉涵幫他辦理了后事,,并決心帶他的骨灰回到家鄉(xiāng)。
中秋節(jié)那天,,高秉涵抱著骨灰盒到了徐全文蘭州的家中,。一敲門,徐全文半身不遂的母親從床上坐起來,,往高秉涵的身后尋找兒子,。此時,高秉涵當場下跪,把徐全文的骨灰盒遞給這位母親說:“大娘,,您的兒子在這里,。”徐全文的母親和高秉涵相擁而泣,。她愴然地說,,兒子沒有回來,骨灰回來,,也是好的,。
高秉涵說,現(xiàn)在回憶起這個故事,,還有落淚的沖動,。“我想借大會向海峽兩岸的同胞說,,交流真的不能等,,想要兩岸一家親,交流萬萬不能斷,?!?/p>
香港中旅集團蘭海濤:
為臺胞辦理回大陸證件
1987年10月,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為便于回鄉(xiāng)老兵順利來往大陸,,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正式委托香港中旅集團旗下的香港中國旅行社辦理《臺灣同胞旅行證》。
在紀念大會上,,香港中旅集團證件業(yè)務部總經理蘭海濤向人們展示了一張?zhí)貏e的證件,,那是1987年最早期的《臺灣同胞旅行證明》。近30年來,,港中旅集團共受理臺胞辦證申請1500多萬件,。近年來,兩岸同胞常來常往,。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6年底,兩岸人員往來累計超過1.17億人次,。
談及在辦理證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蘭海濤回憶起曾有一位女士到中旅柜臺辦理臺胞證加簽,簽完后沒有離開,,反而一直流淚。原來她的兒子離家出走,,不知到了大陸哪個省份,。后來,港中旅的工作人員幫助這位母親找到了他兒子的入境城市,。
蘭海濤說,,我想這么多年來,,大陸人民的心態(tài)和這位母親的心態(tài)是一樣的,那就是深切地盼望著親人早日回來,。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江素惠:
為推動兩岸開放制造輿論氛圍
“我在香港30年,,可以說見證和推動了兩岸開放?!毕憬幕涣骰饡飨鼗菰诩o念大會上表示,。
1984年,時任臺灣《中國時報》駐港記者的江素惠回福建探親,。在福建,,她第一次見到了姐姐?!半m然從沒有見過面,,但我們抱頭痛哭。那時我明白,,人與人間血濃于水的親情,,不是任何政治理念可以隔絕的?!?/p>
回到香港后,,江素惠將回鄉(xiāng)見聞和經歷在臺灣《中國時報》上發(fā)表,并引起共鳴,。1987年,,當?shù)谝慌_灣老兵團返回大陸探親時,江素惠和他們在香港轉機時相見,,老兵送給她一面寫著“老兵之友”的錦旗,。江素惠還隨同一些老兵回到他們的家鄉(xiāng)。江素惠說,,兩鬢斑白,,鄉(xiāng)音未改,兩岸的交流從當時到現(xiàn)在進入了新的境地,,我們應該不忘歷史,,因為沒有當初就沒有現(xiàn)在。
“看似尋常最奇崛,。兩岸交流走過30年,,成果來之不易,凝聚著無數(shù)人的心血和付出,,要倍加珍惜并繼續(xù)努力,。”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紀念大會致辭時說。現(xiàn)場響起熱烈掌聲,,為促進兩岸交流的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鼓浪嶼海波在日夜唱,唱不盡骨肉情長,。舀不干海峽的思鄉(xiāng)水,,思鄉(xiāng)水鼓動波浪。思鄉(xiāng)思鄉(xiāng)啊思鄉(xiāng),,鼓浪鼓浪啊鼓浪,。”紀念大會在《鼓浪嶼之波》和《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中結束,,而兩岸交流的故事仍在繼續(xù),。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兩岸 交流 海峽兩岸 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