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正能量 正能量
父子35年接力種植千畝草木 締造山村綠色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fā)展理念為指引,,我國與環(huán)境保護相關(guān)的法律法規(guī)框架體系不斷完善,,發(fā)展循環(huán)經(jīng)濟越來越成為產(chǎn)業(yè)園區(qū)及企業(yè)的共識和行動,;生態(tài)文明、環(huán)保觀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民眾的自覺選擇,。
綠色發(fā)展和綠色生活的“雙綠”時代正逐漸從理想走入現(xiàn)實。
連日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分赴湖北,、福建、上海三省市多地,,采訪記錄“雙綠”時代的真實脈動,。
從8月7日起,澎湃新聞陸續(xù)刊發(fā)“雙綠”系列報道,,今天講述的是福建長汀父子接力種植草木的故事,。
小廖地自然村,這片環(huán)繞著村子的茂密山林,,是丘炳生和父親用35年時間締造出來的,。澎湃新聞記者 劉嘉煒 圖
從福建龍巖長汀縣三洲鎮(zhèn),乘坐農(nóng)用四輪車走完硬化路,,就是行政村丘坊村,,換乘摩托車,再步行一段路,,抵達小廖地自然村,。
這段行程,在盛夏的7月當(dāng)午,,顯得有些艱辛坎坷,,但小廖地恬靜的小橋流水人家和山林輸送的徐徐清風(fēng),已然擱淺路途的勞頓,。
停好摩托車,,卸下物資,,53歲的小廖地村民丘炳生顧不上喝水,就迫不及待地帶著澎湃新聞記者上山參觀,。這片環(huán)繞著村子的茂密山林,,是父親和他用35年時間締造出來的。
這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用傳承延續(xù)耕耘,,讓昔日的不毛之地變身山林,締造出一條生態(tài)鏈,,并讓這片山林潤澤村莊——這是丘炳生的畢生榮耀,。
第一個“苦行僧”
穿著涼拖鞋穿行山林依舊如履平地,即使飛蟲滋擾,、野豬出沒也從容不迫,,隨意指出一草一樹都能辨識出科屬……從16歲那年第一次跟著父親背著樹苗爬上山坡種植開始,這些本領(lǐng),,如同已經(jīng)曬得黝黑的皮膚,,成為了伴隨丘炳生一生揮之不去的特征。
丘炳生還記得小廖地35年以前的樣子,。那時候,,站在這個地處河田、濯田,、三洲3個鄉(xiāng)鎮(zhèn)接合部的小村山上四顧,,看到的只有黃土與荒蕪?!斑@里是出了名的荒山野嶺、不毛之地,,一棵樹都沒有,,溪水細(xì)小,村里人只能種煙草和地瓜這些作物,,收成也不好,。”丘炳生說,,趕上汛期下大雨,,山上的黃土?xí)衩瞳F一樣咆哮著沖進田間,作物被淹沒摧毀,,有時候幾乎顆粒無收,。
1982年,省里提出號召,,要把荒山治理當(dāng)成首要任務(wù),,政府把荒山分到各家各戶,,鼓勵大家上山種樹,并分派給大家樹種和草種,。丘炳生的父親丘騰鳳,,是小廖地第一個拿起鋤頭上山的人?!拔腋赣H當(dāng)時49歲,,他那時候早就已經(jīng)意識到,只有讓這片荒山變成林海,,山下的農(nóng)田才有救,,我們的收成才能保證,以后的子子孫孫才能生活得更好,?!?/p>
凌晨4點起床,翻過一座山去鎮(zhèn)里買樹苗,;道路太崎嶇,,車子進不來,肩托背扛地步行10公里背回小山一樣高的樹苗,,每次要如此扛上一個月,;回到小廖地的山上已經(jīng)上午9點,馬不停蹄地開始種植,,直至日落天黑才回家,;為了能種更多的樹,自己掏錢,,為從濯田鎮(zhèn)買下3000株樹苗,,干脆賣掉家里養(yǎng)了一年的兩頭豬……而這只是丘騰鳳一個人的征途,當(dāng)時缺乏綠色發(fā)展意識的村里人,,并不能理解他這種“苦行僧”般的“修行”,。農(nóng)閑時,大家寧愿在家里喝酒劃拳,,也不愿改善分配到自己家的那塊荒蕪山地,,甚至還有人說丘騰鳳傻,說他是“鴨嫲子”,,“父親一碰到村里人,,就會去教育他們,讓他們也一起種樹,,話說得多了,,大家聽煩了,就給他取了這么個外號?!?/p>
丘騰鳳從來不怪村里人,,把自己的地種滿了樹之后,還會去別人家的山地上種樹,,還動員全家人和他一起上山,。丘炳生說,已經(jīng)出嫁的姐姐每次和姐夫一起回來探親,,也會被父親拉上山種樹,。“姐姐當(dāng)時很反對父親的做法,,覺得這樣的付出,,是得不償失,但是我父親每次都說,,荒山變成樹林了,,我們自己也會受益?!?/p>
土生土長的農(nóng)民丘騰鳳,,不知道什么叫生態(tài)鏈,但他一直說,,只種樹不叫生態(tài),,或者說,只種幾種樹葉不叫生態(tài),,一座山林,,要有針葉、闊葉,,也要有灌木和草,,這樣的環(huán)境下,有了飛禽走獸,,有了山泉水流,,才能循環(huán),這樣才叫生態(tài),。于是,丘騰鳳在種樹,、種竹的同時,,也開始種灌木和芒草。
丘炳生在自家院子里,。澎湃新聞記者 劉嘉煒 圖
接過父親的鋤頭
如果說種林需要的是汗水,,那護林需要的則是血淚。丘炳生說,為了守護剛種好的這片山林,,他們一家人沒少掉眼淚,。
一年又一年,在丘騰鳳的侍候下,,脆弱的小樹逐漸成長為高聳的大樹,,到1998年,荒山終于變成了蔥翠的山林,。
但是,,一些人的貪婪也隨之滋生?!把垡娭鴺溟L成了,,有些人就打上了林木的主意,偷偷上山砍伐,。為了護林,,我父親和人打過好幾架,又流血又流淚,?!鼻鸨肋h忘不了,有一次父親清早上山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大片樹被砍光,,失聲痛哭的樣子,“那種心痛,,就像是失去了孩子一樣的,。從那次開始,我和父親每天早晚都要輪班上山巡視,,還要和偷伐的人斗智斗勇,。”
丘炳生說,,有一次他在巡山時,,發(fā)現(xiàn)一名村民正在砍樹,他上前制止,,反而被其用扁擔(dān)威脅,,但他沒害怕,最終把這名村民趕走了,?!斑€有一次,隔壁村的一伙人也跑上來砍伐,,我去阻止的時候,,他們竟然有人用柴刀來劈我,,我是不會怕的,他們見我沒有嚇退,,反而害怕了,,最后我報了警,繳獲了9把柴刀,,這些人也被處罰了,。”
艱辛而孤獨的種林護林之路,,丘騰鳳走了24年,。他帶著一家人先后在石窩子、船偶哩,、機竹坑,、高正坑、黃佰坑等5處山場種植了1000多畝的草木,,樹木自身繁殖,,樹又生樹,山越來越青了,,溪水變得寬闊,,水土流失的時代結(jié)束了,山下的田地可以種植更多的經(jīng)濟作物,,鄉(xiāng)親們的收成更好了,。
“我只想要一條更好的路”
2006年,73歲的丘騰鳳去世,?!案赣H臨終時對我說,要繼續(xù)種下去,,好好照顧這片山林,。”接過父親的鋤頭,,丘炳生選擇繼續(xù)這份使命,,讓父親創(chuàng)造的這片山林生長得更茂密,讓更多的人享受這片綠色,。
“我漸漸老了,,爬山的時候也會氣喘了,但是好在兒子支持我,?!鼻鸨f,在部隊工作的兒子丘鑫福,,為了支持他的這份綠色事業(yè),把3萬元“老婆本”交給他,支持他雇幫手去植樹造林,。
坐在房前的院子里,,丘炳生遠眺對面草木茂密的山坡,山風(fēng)拂過,,掀起綠色的波紋,,他的眼角也浮出微笑的皺紋,“那片樹是我2013年開始種的,,是杉樹,,買樹苗的資金里,就有兒子的支援,,一直種到去年,,有3000多株,現(xiàn)在都長得不錯,?!?/p>
除此之外,丘炳生也開始種植果樹,,比如2012年時種下的70多畝水蜜桃和板栗,,今年正月種下的120畝臍橙。他還出錢復(fù)墾了村里100多畝拋荒的田地,,都種上了糧食,,收成依然分給村里人,自己只要一部分糧食,,用來喂養(yǎng)山里的錦雞,、雛雞、竹雞,、野雞,,“父親說,留住飛禽走獸,,才能留住真正的生態(tài),。”
同村村民戴欽文,,這些年間一直支持著丘炳生的綠色事業(yè),,幫助他種樹采摘,也見證著村里人因為綠色生態(tài)的建立而逐漸獲利,。但是戴欽文眼見著因為通往小廖村的道路太窄太差而很難充分向外銷售的作物,,心痛而急迫,“有了路,,村里的林下經(jīng)濟作物才能走得出去,,樹種才能更好地走進來,。”
從三洲鎮(zhèn)到小廖地大約8公里,,其中從白前嶺到大豐嶺的這一段3公里的路,,是路況最差的,始終沒有硬化,?!斑@段路基本都是丘炳生自己掏錢請鉤機,斷斷續(xù)續(xù)修了10多年,?!贝鳉J文說,因為是泥土路,,每年一到下雨,,路就會被沖壞,還要自己花錢去修護,,“如果能有一條硬化的水泥路就好了,,車就能開進來了?!?/p>
丘炳生運用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了林下養(yǎng)殖,在小廖地大豐山下三條坑樹林里飼養(yǎng)了河田雞,,還把這些河田雞銷往廈門,,所賺到的錢,繼續(xù)投入到種林護林上,。他說,,傳承綠色,是他最無悔的事業(y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小廖地名不見經(jīng)傳的綠色奇跡,珍惜這片蛻變的土地正在發(fā)展的綠色財富,,“種這些山林,,我從沒想過任何回報,這是我父親的心愿,,也是我的使命,,我只想要一條通向這里的更好的路?!?/p>
發(fā)動起那輛陪著他路過無數(shù)崎嶇的舊摩托,,丘炳生再次出征,車上的儲物箱里,,裝的正是幾只河田雞,。因為車子進不來,,客戶正在鎮(zhèn)上等著他送貨品過去檢驗。
“我有信心,,讓全天下的人都能吃到我們這片山林里的河田雞,。” 顛簸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丘炳生充滿自信與快樂的大嗓門,高過發(fā)動機的轟鳴,。
編輯:曾珂
關(guān)鍵詞:父子35年接力種植千畝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