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中國錨"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
把脈中國經濟,,或許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國轉型的思路并不僅僅是激活“舊動能”,,更是培育“新動能”
“中國經濟又讓苦惱焦慮、喋喋不休的否定論者失算了”“‘世界經濟引擎’的后勁依然充足”“我們必須擁抱世界,,特別是中國”……這段時間,,隨著中國二季度經濟數據“浮出水面”,,西方不少學者和智庫媒體紛紛發(fā)表文章,積極評價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基本面,。西方對中國經濟的“再發(fā)現”,,也充分說明,,“中國錨”正在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
每個人都希望在不確定的時代尋找到確定性。相比于“陰霾籠罩”的世界經濟,,穩(wěn)中有進的中國經濟,確實堪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經濟增速連續(xù)8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qū)間,,到工業(yè)增速創(chuàng)下2015年以來最好水平,再到就業(yè)形勢持續(xù)向好,,穩(wěn)定的增長,、結構的優(yōu)化、“含金量”的提升,,令外媒一再驚嘆,,“中國充當了市場的穩(wěn)定之錨”。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說過,,經濟學者要從“黑板經濟學”回到“真實的世界”,。站在遠處,用“望遠鏡”遙望中國,,多少還顯得有些隔閡,,走進中國人真實的生活世界,用“顯微鏡”觀察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可能會有更為深刻的感觸,。掃碼進店、自動買單,、沒有收銀員的“無人超市”,,可以隨意摘掛的“壁紙電視”,能夠實現“一鍵感應”的智能家居……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業(yè),、新應用,正從紙上概念加速變成現實,,“飛入尋常百姓家”,,在為中國人民帶來更加方便、快捷,、新鮮體驗的同時,,也在革新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身處中國的國外友人不禁感慨,,“一離開中國你就會覺得自己落伍了?!卑傩盏纳?,是經濟最直觀的晴雨表。微觀生活中的變化,,折射的正是穩(wěn)中向好的中國宏觀經濟:“轉”的進程在加快,、“新”的態(tài)勢在顯現,、“活”的氣質在提升。
時間總會給懷疑以最深刻的解答,。幾年前,,中國大力推行“互聯網+”行動計劃之初,很多西方學者或多或少還在懷疑:僅靠對傳統(tǒng)產業(yè)的改造升級,,中國經濟源頭能否“再注活水”,?當“掃碼即開”的共享單車遍布街頭,當“復興號”馳騁于京滬高鐵,,當中國的家電企業(yè)實現從賣產品到提供智能裝備的“蝶變”,,再次把脈中國經濟,他們或許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國轉型的思路并不僅僅是激活“舊動能”,,更是培育“新動能”,。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評價的,“中國曾經以廉價勞動力聞名于世,,現在它有了其他東西來貢獻給世界——創(chuàng)新,。”不斷播撒下的創(chuàng)新“火種”,,正成為中國奇跡“第二階段”的新動能,。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經濟增速一度放緩,,與其說是動力不足,,毋寧說是新舊動能轉換下的主動調整。
與“改舊”“育新”相比,,中國在破解“硬約束”上的努力,,同樣令人矚目。從堅定不移淘汰落后產能,,到因地制宜,、分城施策調控房地產市場,再到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擺在重要位置,,這幾年,,中國始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矢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經濟發(fā)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既治標也治本,,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在不斷拔除風險源的同時,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發(fā)展理念,,給世界以有益的啟示,。過去,,很多發(fā)展中國家都是“眼睛向西”,熱衷于“西天取經”,,而如今,,不僅是發(fā)展中國家,很多發(fā)達國家也紛紛提出要向東看,,尋找“東方寶典”,。
“中國經濟何以能?”這是一個令無數人著迷的問題,。但正如英國學者馬丁·沃爾夫所言,,一些人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錯誤預言中國經濟,其實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用西方的思考方式解答“中國謎題”,。對中國經濟的誤解,,既有偏見,更有知識譜系的不足,。在這個意義上,,一些海外歷史學者倡導的,跳出“西方中心論”,,而“以中國為方法”,,或許是更值得借鑒的觀察中國的方法。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國 經濟 世界經濟 注入 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