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 縱議
城市暴力凸顯美治安難題
核心閱讀
美麗的港灣、肥美的藍蟹,,眼下正是人們奔赴美國馬里蘭州海濱城市——巴爾的摩觀光的好時節(jié),。然而,近日連續(xù)出現的暴力兇殺事件給這座城市蒙上了一層濃濃的陰影,,當地民眾憂心忡忡,。槍支泛濫、貧富差距以及種族歧視等因素,,導致暴力事件頻發(fā),,凸顯美國城市治安難題。
自當地時間8月4日起,,不堪忍受愈演愈烈兇殺暴力事件的巴爾的摩市居民,發(fā)起了“?;?2小時”倡議,,呼吁“誰也不殺誰”。不過,,這個善良的愿望不到40個小時就破滅了,。巴爾的摩市警察局5日證實,“?;?2小時”活動期間,,該地已經發(fā)生3起槍擊事件,造成兩人死亡,。
這是巴爾的摩市治安狀況不斷惡化的一個縮影,。今年前7個月,該市有超過200名居民被殺,,巴爾的摩成為同芝加哥相提并論的“暴力城市”,。巴爾的摩西區(qū)居民喬治·卡爾瑪向本報記者感嘆:“芝加哥哪天沒有槍擊案就是新聞。類似的說法也可以用在巴爾的摩,?!?/p>
“一年下來,我要參加好幾個葬禮”
倡議“停火72小時”活動的巴爾的摩社區(qū)活動人士原本希望,,至少在4日至6日這三天內,,當地民眾不會生活在恐懼中。據《巴爾的摩太陽報》統計,,2016年巴爾的摩共有318人死于暴力事件,。2017年伊始,巴爾的摩就因治安狀況持續(xù)惡化不斷登上美國各大媒體頭條,。
埃麗卡·布里奇福德是“?;?2小時”活動的組織者之一,曾切身感受暴力之痛,。在她12歲的時候,,她的一個朋友就在她身邊遭槍擊身亡,“槍聲把我驚醒,,我看到他倒在馬路上,,掙扎著喊叫,希望能夠活下來”,。
“一年下來,,我要參加好幾個葬禮?!辈祭锲娓5卤瘧嵉乇硎?。她的“停火72小時”倡議在當地民眾中引發(fā)強烈共鳴,,社交媒體上呼應者眾多,。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巴爾的摩大街上隨處可見“?;?2小時”的提示,。
然而,事與愿違,。5日下午,,一名24歲的青年男子遭槍殺身亡;幾個小時后,,第二起槍擊案發(fā)生,,一名37歲男子死亡。另有4人在多起事件中受傷,。
早在兩年前,,巴爾的摩牧師斯科特·斯萊特就發(fā)起過紀念槍支暴力死難者的游行活動。參與者在大街上行走,,每到一處發(fā)生過槍擊案的地點就停下來為遇害者祈禱,。在短短幾公里長的街道上,,人們停下來17次。
在暴力事件愈演愈烈的巴爾的摩,,每個人都有悲傷的故事訴說,。該市警察局發(fā)言人史密斯的弟弟上個月被槍殺,年僅24歲,。史密斯說:“‘?;?2小時’活動是否成功,其標準在于我們是否就城市暴力開展了真正的對話,?!?/p>
這不是巴爾的摩第一次發(fā)起“停火行動”,。在今年5月母親節(jié)周末的?;鸪h中,巴爾的摩也有兩人遭槍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減少暴力協同中心副主任卡珊德拉·科里法西認為,,巴爾的摩的暴力犯罪原因有多種因素疊加,販毒,、黑社會組織橫行,,更何況近年來警察同民眾間的矛盾更加凸顯,這一切都不可能在短期內迅速得到改善,。
73歲的瑪莎·布朗稱這次?;鸪h“非常勇敢,也令人心酸”,。布里奇福德認為“?;?2小時”向外界展示了市民改變現狀的努力,因為“我們受夠了這些沒完沒了的暴力”,。不過她也坦言,“這不是抑制暴力的最佳方法”,。
“貧困的照樣貧困,,我們身邊危機四伏”
巴爾的摩極具古典風格的建筑無言地講述著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晚上旖旎的燈光將城市襯托得格外迷人,。然而,,槍支泛濫、系統性種族歧視以及脆弱的警民關系,,讓本已千瘡百孔的城市安保雪上加霜,。
2015年,非洲裔男孩格雷被警察毆打致死,,引發(fā)騷亂,。但是,經過近兩年的訴訟,6名涉事警官中有3人被判無罪,,3人被檢方放棄起訴,,引發(fā)非洲裔居民更大不滿。
巴爾的摩警察協會主席瑞恩認為,,在美國多個城市發(fā)生針對警察的抗議活動后,,警察在執(zhí)法過程中更為謹慎。同時他也強調,,貧困等問題不是警察的責任,,警察必須得到政府和社區(qū)居民的支持。
然而,,去年底,,社交媒體上的一段視頻顯示,幾名巴爾的摩警察在抓捕行動中向嫌疑人栽贓,,放置毒品“制造”證據,。不久前,兩起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巴爾的摩警察形象嚴重受損,。
此前由美國司法部發(fā)布的對巴爾的摩執(zhí)法部門的審查報告顯示,巴爾的摩市警察存在違反憲法和系統性種族歧視的行為,,經常性,、系統性地違反聯邦法律,包括非法搜查和逮捕,、不公平地對待非洲裔,、過度使用暴力等。報告還認為,,部分警察經常針對低收入者,、少數族裔進行不公平執(zhí)法,同少數族裔社區(qū)產生“不必要的對立”,,警察局同城市社區(qū)的關系已經“破裂”,。
巴爾的摩多數暴力犯罪發(fā)生在內城,尤其是巴爾的摩西區(qū),,而這些地方一般都是非洲裔聚集區(qū),。本報記者此前到西區(qū)采訪發(fā)現,這些社區(qū)到處是燒焦的房屋,、叢生的雜草,,無所事事的成年人在大街上晃悠。種族歧視,、失業(yè),、貧窮困擾著這些社區(qū),。近年來,該市出臺了各種振興內城的措施,,但成效不大,。專欄作家德懷特·沃特金斯是巴爾的摩本地人。他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分裂的城市,,西區(qū)的民眾一無所有,憤怒又充滿挫敗感,,他們抓不到改變命運的機會,。
談到巴爾的摩的變化,西區(qū)居民喬治·卡爾瑪說:“比以前更頻繁的槍支暴力事件,,讓巴爾的摩不斷登上新聞頭條,。不過,沒工作的照樣沒工作,,貧困的照樣貧困,,我們身邊危機四伏。很不幸,,只要這些因素存在,,巴爾的摩的暴力狀況只會愈演愈烈?!?/p>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城市 暴力 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