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人物志人物志
費新我:憶左手大寫人生的老人
——寫在費新我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之際
1992年5月5日,,奮斗終生,、拼搏不止、心無旁騖,、藝術至高的一代書畫大師,, “書壇常青樹”費新我先生,在度過了生命中最后一個青年節(jié)之后,,帶著“卅二學畫,,五七左筆,;一爭藝緣,一奪藝血,;俱難有望,,我惟奮惕”之傳奇故事駕鶴西游而去。值費老逝世25周年之際,,歷歷往事又一次涌入我的腦海。
費新我1976年冬在創(chuàng)作
1903年,,費老出生于浙江湖州,,學名思恩,字省吾,。少小勤學,,初中輟學,生計所迫,,輾轉(zhuǎn)滬,、蘇,初為賬房,,后開書店,,自習國畫,編寫美術讀物,、技法書籍近40種,。57歲時不幸右腕罹病致殘,不得不痛苦地放棄人物畫專長,,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苦練左筆書法,從晉唐入手,,上溯漢魏,,帖碑互練,孜孜不倦,。初時幼拙,,但不恥下問,并以“歲月如流,,不斷新我”自勉,,將在書風上從早期追求的順、熟,、巧,、正,一改為逆,、生,、拙,、奇,達到了巧拙互用,、拙茂巧穩(wěn),、逆中有順、似奇反正的藝術效果,。尤其到了晚年,,作書更具節(jié)奏感,抑揚頓挫,,干濕自然,,運筆快而不滑,遲而不滯,,書雖止而勢未盡,。喜取逆勢,若逆水行舟,,奇拙互生,,具有下筆隨意、章法美觀,、挺拔雄健,、凝煉遒勁的特點,在中國書壇獨領風騷,,享“左筆大師”之譽,。
1974年,我受單位派遣,,在北京榮寶齋學習裝裱期間,,得幸目睹落款為“新我左筆”的書法精品《十六字令·山》,為其不俗的氣息,、澎湃的氣勢所傾倒,。
4年后,我因主編《現(xiàn)代書法選》,,冒昧致函先生,,懇請題名、賜墨,。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很快收到先生親筆回函,表示自己雖然老了,,但仍愿意發(fā)揮余熱,,為書法事業(yè)的發(fā)展多做點事情,并附《現(xiàn)代書法選》題名兩幀,、 《十六字令·山》書法一幅,,囑曰:“ (書名)若不合適,,可另寫。 ”
我的心被融化了,,從散發(fā)著溫馨墨香的字里行間感悟到的,,不僅僅是前輩大師對晚輩后學的熱情鼓勵,更是對中國書法的一片深情,!因此,,拿到樣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給費老寄去一本,,并“得寸進尺”地函邀費老擇時來安陽講學,、傳道。
1978年5月的一天,,陽光燦爛,晴空朗朗,。75歲高齡的費老如約來到安陽書法愛好者中間,。緊緊握著費老的手,我竟一時不知說什么好,。
“左筆大師”來洹講學的消息不脛而走,。容納百人的市群眾藝術館會議室內(nèi)座無虛席,就連走廊和門窗外也都擁擠得水泄不通,。
費老不愧是墨海潛龍,、一代大家,將原本枯燥無趣的書法理論闡述得妙趣橫生,,同時伴以精彩示范,,使大家在深入淺出、環(huán)環(huán)緊扣,、喜聞樂見,、寓教于樂中,體驗翰墨情趣,??紤]到費老年事已高,工作人員專門在講堂上布置了靠背椅,,請他坐著講,,但他堅決不肯,說: “站著講是對學員的尊重,,坐著講則顯得輕慢了,,那怎么行呢? ”
計劃20天的課程,,很快講到一半,。這時,,噩耗傳來,費老的四子因病離世,。費老仿佛泥塑一般半晌無語,,渾濁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zhuǎn),卻不顧大家的勸阻,,仍堅持要把課講完,,誠懇道: “事情既然已經(jīng)發(fā)生了,我即便趕回去,,也沒有大用,,徒給家人增添悲傷。老伴和其他孩子在家,,一切就由他們辦理吧,。課還沒有講完,我不能半途而廢當逃兵,! ”
面對這樣一位人格高尚,、可親可敬的前輩,一股悲涼涌上我的心頭,,無論老人如何堅持,,我都堅決勸慰: “您還是走吧!在這種情況下,,您的心情這樣糟糕,,再堅持講下去,身體會受不了的,!況且,,書友們都聽說了您的不幸遭遇,即令您有心繼續(xù)講,,他們又怎么忍心繼續(xù)聽,?您還是休息一段時間再說吧! ”
費老想了想,,說: “好吧,。你說得在理。我如果堅持下去,,就是讓大家都為難了,。這樣吧,我先去石家莊幾天,。河北美術出版社要出版一本集子,,我去一趟看看情況,回來再講,。如何,? ”
在離別費老的日子里,,我的內(nèi)心空落落的。我不知道孤身于異地,,是否能夠真的減輕老人痛失愛子之苦,?不禁陷入未能陪同老人一起去石家莊的深深的自責中。
4天后,,費老從石家莊返回安陽,,以更加充沛的激情,投入到未竟的授課中,,用實際行動有力地詮釋和兌現(xiàn)了“不能半途而廢當逃兵”的承諾,。
我與費老從通信到相識,在近20年的時間里,,費老一共給我寫了多少信已無法計,,即使當初保管不當或多次搬家難免丟失,現(xiàn)仍存近200封,。這些信有用毛筆寫的,,也有用鋼筆寫的;有的長達數(shù)頁,,有的寥寥幾筆;有長篇大論,,也有吉光片羽,。他像長輩一樣,在藝術上,、工作上,、生活上對我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
先說藝術上的關心和幫助,。
費老對我在藝術方面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并不因為關系的親近而有絲毫的偏私,在關鍵時刻,,給予我更多的警醒和批評建議,。1982年,河南省書協(xié)與日本王鐸顯彰會共同主辦的王鐸書法展,,產(chǎn)生極大影響,, “王門弟子”遍及中原。得知我也臨習王鐸行書,,他致函曰: “上次復你談王鐸,,被客干擾,未終我語,?!R鐸還是《擬山園》近楷者為是,。王鐸影印本出后,河南人必群趨之,。你吸收他之后,,應再臨南北朝以融化之,不要都走一轍也,。 ”
費老的意見是中肯的,,對我的藝術道路取向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事實的確如此,,中原書家一時習王鐸成風,,但真正走得遠的并不多,其原因或許被費老不幸言中,。
由我1986年策劃組織的“墨海弄潮展”在北京展出后,,應邀陸續(xù)赴蘇杭、新疆等地再展,,反響甚大,。特別是在蘇州展出期間,據(jù)當?shù)貢阎v,,觀眾之多可謂空前,。費老之欣喜自不待言,但是他并非一味說好話,,而是在信中給我和展覽領銜者之一的王澄的創(chuàng)作提出十分中肯的意見: “送你‘質(zhì)樸’二字,,我自己亦惕勉;送王澄‘自然’二字,,即減少些緊張而已,。 ”數(shù)日后,再次致函補述: “……上次微言,,倒不是涉及你們的風格與發(fā)揮,,只是運筆時稍注意一下,就派了用場,。照我說,,你只要慢一些,到(位)一些就可了,;王只是輕松自然一些也,。附帶述吳地流傳一故事:王石谷初露鋒芒時,一鑒賞家背地說:他還欠一些,。旁人問這人:何不提出造化他,?其人說:一、恐他氣盛不納;二,、一個‘毛’字也不值得提(毛,,意即小家子氣,缺乏正大氣象——作者注),。后來終到了石谷耳邊,,石谷大喜,自知還欠蒼茫大氣,,可解決了,,至大感,提出一字之厚愛云,?;蛑^石谷好友惲南田見他已及大家,竟改畫山水為花卉,,各領風騷,。其實王惲都是圓潤一派。石谷先得‘毛’竅,,惲也不再隨之而另辟天地了,。或要說,,假使‘毛’字無人提,,或者提了王不接納,王惲走勢又將不如此了,。 ”
費老之于后學之循循善誘,、用心良苦,令我感受頗深,。他雖然不是專業(yè)的理論批評家,但他眼光敏銳,,總能一眼看出事情的本質(zhì),,并且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幫助后學找到解決問題的那把鑰匙,,使后學聽得懂,、想得通、記得牢,、做得好,。
再說工作上的關心和幫助。
1986年底,,當?shù)弥沂苊鼮橹袊鴷鴧f(xié)河南分會副主席,、秘書長及河南省文聯(lián)副秘書長時,費老在信中寫到: “你的升遷,早在我的預料之中,。貢獻還要多,,忙也加甚了,候聽佳音,。 ” 1991年底,,尚在病榻上的費老得知我在河南省第二次書代會上當選為主席,立即致信祝賀: “又聞你省書代會中,,你被推選為主席,,這是一直盡力職責、貢獻甚大之報,,可喜可賀,!年事正如中日,又才能富強,,前程無限,。你好像說過,不想當官,。我以為像你今日所為,,有功社稷,最為可取的,。 ”
說實話,,我從參加工作以來,從未考慮過什么級別待遇之類,,只想把工作干好就行了,。我從小遠離父母,父親在我調(diào)到鄭州工作三年后就去世了,,母親是地道的農(nóng)村婦女,,大字不識幾個,對于我干什么,,干得如何,,什么職務這類事情,從未過問,。只有費老像父輩一樣,,對我的一點微小進步關懷備至,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一次,,我函請費老為河南省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現(xiàn)代人報》題寫報頭。心想,,以費老的名望,,只要題寫一幅就十分難得了,不料,費老一下子寄來兩種,,一為簡化字,,另一為繁體字,信中寫到:“《現(xiàn)代人報》字樣,,寫了三四十(個),,都不像腔,現(xiàn)代總要簡體更好,,姑寫兩式,。 ”
為了一個報頭,竟寫了三四十個,,對我工作上的支持可見一斑,。
再說生活上的關心和幫助。
雖然蘇州與鄭州相隔800余公里,,但是費老對我在生活上的關心卻無時無刻,,即使是小病住院,他也十分牽掛,。有一次我住院,,費老獲悉,信曰: “十日前有長葛縣人來……,,說你已進醫(yī)院,。我欲出函探望,他們即說不要去驚動,,只有等續(xù)音了,。終于你來信了,出院有期,,可慰,! ”濃濃的親情令我感受莫深。
左手大寫人生的一代藝術大師費新我走了,,留給書壇的是惋惜,,留給我的是懷念。我下定決心:沿著恩師開拓創(chuàng)新的足跡,,以百倍的努力,不斷書寫書法藝術事業(yè)新的輝煌,。
編輯:楊嵐
關鍵詞:費新我 費新我先生 書壇常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