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美太空合作破冰:中國出裝置 美國宇航員做實驗
中國高校與美國公司的組合成功繞開阻礙中美太空合作的政策壁壘,,被美國媒體專家稱為“破冰之旅”,。
新聞事實:中國出裝置,美國宇航員做實驗
美國東部時間6月5日上午10時(北京時間6月5日晚間),,搭載了中國實驗裝置的“龍”飛船將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依照計劃,實驗裝置會被帶入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實驗艙,,由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環(huán)境進行兩次對比實驗,研究空間輻射及微重力環(huán)境對抗體編碼基因的突變影響,。
裝置預計將于7月回收,。數(shù)據(jù)將傳回北京理工大學科研人員進行后續(xù)研究。
2011年通過的“沃爾夫條款”堪稱目前中美航天科技合作的最大壁壘之一,,中美官方航空合作徹底凍結(jié),,兩國民間科學合作項目也受影響。
此次,,中美兩國通過商業(yè)合作的方式繞開政治壁壘,,將中國的領先技術引入國際空間站,對于中國美雙方都是重大突破,。
深度分析:繞開政策壁壘成為必然選擇
由于中國科研水平不斷提高,,逐漸得到國際認可,美國航天界與中國開展合作的意向日益強烈,,繞開政策壁壘實現(xiàn)合作成為雙方的必然選擇,。
“沃爾夫條款”并不拒絕商業(yè)合作,,中方高校于2014年向美國負責商業(yè)化運營國際空間站科學研究平臺的納諾拉克斯公司提出了合作意向。
歷經(jīng)多次推遲,,克服諸多困難和障礙,,這一項目最終于2015年通過美國國會、國際空間站合作方等各項審查,,獲得美國航天局批準,,從而簽署合作協(xié)議。
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商業(yè)模式的中美航天合作,,未來可為更多中國科學項目利用國際空間站開展實驗提供借鑒和參考。
第一評論:讓政治遠離科技
太空軌道和太空資源屬于全人類,,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有資格參與太空研究,,都希望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美國人為設置政策壁壘,,唯獨將中國科學家擋在門外,,完全是“冷戰(zhàn)思維”作祟。
近些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一直秉持著“開發(fā)太空,造福全人類,,和平利用空間”的方針,,并主動發(fā)出邀請,歡迎美方開展合作,。這與美方猜忌,、對抗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
當前中美兩國在許多民用航天領域可以形成優(yōu)勢互補性,,開展更廣泛和深入和合作可以造福全人類,。
目前正在運行的國際空間站將于2024年退役,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在軌運行空間站的國家,,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國際社會都非常需要中國空間站的可靠支持。
美國應拿出誠意和決心,,盡早取消對話政策限制,,讓政治遠離科技,遠離太空,。
背景鏈接:“沃爾夫條款”
“沃爾夫條款”禁止美中兩國之間開展任何與美國航天局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xié)調(diào)的聯(lián)合科研活動,,甚至禁止美國航天局所有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
該條款由美國國會議員弗蘭克·沃爾夫起草、推動,,他認為,,中國可能借此竊取美國的技術機密。
目前,,美國航天局不能使用任何資金與中國開展任何形式的合作,,在中國主辦的太空會議上,美國航天領域的官方人員不得出現(xiàn),;中美兩國政府出資的任何部件或科學儀器都不可能出現(xiàn)在對方的太空飛行器上,。
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曾表示,這是一種歧視性做法,,“學術性或科研性活動不應被政治化,。”
這一條款涉及范圍廣泛,,界限模糊,,但嚴格來說,“沃爾夫條款”并不包括商業(yè)范疇的合作,。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美太空合作 中國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