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臺北故宮博物院“貴貴琳瑯游牧人”特展告訴你
珍藏器物中的蒙回藏故事
游客聚精會神地觀看展覽。記者 孫立極攝
“貴貴琳瑯游牧人”名字很奇怪,,據(jù)說,,意思是貴氣、豐富的游牧記憶,。臺北故宮博物院以此為名,,舉辦館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一刀一碗,、一珠一串,,顯現(xiàn)蒙回藏區(qū)的文化與藝術(shù),以及他們與中原地區(qū)的密切往來,。
樺皮冠飾,,北方生活的氣息
臺北故宮珍藏的清代蒙回藏文物十分豐富?!百F貴琳瑯游牧人”特展精選了100余件(組),,分四單元“尊貴的飲食器用”“藏傳佛教的浸潤”“珊瑚與松石的對話”“超越國界的珍寶”展出。
第一件展品“金鑲樺皮鳳冠頂飾件”先讓人驚艷,。樺樹皮是北方生活最常見的材料,,常用于蓋屋、造船,;很難想象也能用來做首飾,。這件“金鑲樺皮鳳冠頂飾件”,經(jīng)歲月洗滌,,樺樹皮已發(fā)烏,,但仍顯現(xiàn)精致工藝。
元代時便有用樺樹皮制作首飾的先例,。從北方來的滿族,,不管是出于習(xí)慣,還是對原有生活的回憶,,樺樹皮仍是他們喜愛的材質(zhì),。不僅用作首飾,還用來制作弓箭表面的貼皮,。與“金鑲樺皮鳳冠頂飾件”同時還展出了一件“金纍絲鳳冠頂飾件”,,兩個鳳冠造型相類,。不過,策展人,、臺北故宮器物處科長陳慧霞介紹,,“金纍絲鳳”很沉,通常冬天戴,;“樺皮鳳”輕,,適合夏季戴??上迤げ馁|(zhì)不易保存,,完整留存的很少。臺北故宮中有不少“樺皮鳳”的殘件,。
一碗一刀,,游牧民族的必備
樺皮首飾后是木碗。木碗是蒙古族,、藏族人民生活必備品,,宮廷里的木碗當然比民間的金貴。以“札布札雅木碗附鐵盒”為例,,木碗質(zhì)地細致輕巧,、絲狀紋理對比分明,,更吸睛的是裝木碗的鐵盒,。不但鐵鋄盤龍浮雕華麗,還鑲嵌了綠松石,。資料介紹,,自康熙年間,每年初春,,藏區(qū)便進貢木碗賀年,,這些木碗便是藏區(qū)貴族進獻宮廷的珍品。
藏區(qū)進獻木碗,,蒙古則多贈佩刀,,以示對受贈者的臣服和敬重?!百F貴琳瑯游牧人”特展中不少刀具來自土爾戶特部,,是蒙古四部聯(lián)盟中的一支。史載,,公元1771年,,古爾戶特部首領(lǐng)渥巴錫謁見乾隆皇帝,渥巴錫呈進一把七寶刀和一把金錯刀,。渥巴錫的堂侄榮伯克多爾濟親王則呈進了一枚“嵌銀羊角柄短刀”,,這把刀就出現(xiàn)在特展中,。長約20厘米的短刀,刀鋒已銹蝕,,刀鞘及刀柄由羊角制成,,上飾銀花扣,古樸秀麗,,因小而銳利,,被乾隆帝作為案頭修正錯字的削刀。
蕾絲面紗,,絲路連結(jié)的混搭
六世班禪進呈清高宗的嘎巴拉念珠莊嚴殊勝,,鑲嵌綠松石的珍珠帽華麗典雅,金碗光彩照人,,相比之下,,那件滾著紅邊的泛黃織品顯得很不起眼。這是臺北故宮首次展出的18世紀蕾絲面紗,。小小面紗展現(xiàn)了當年絲綢之路連結(jié)歐亞大陸,,多種文化的交匯與融合。
“蕾絲椿伯爾提面紗”是乾隆四十五年時由英吉沙爾的阿奇木伯克呈進,?!按徊疇柼帷笔蔷S語“面紗”之意,英吉沙爾則是附屬于喀什噶爾的城市,,處于古絲綢之路北中南線的交匯地區(qū),。面紗上緣正面是紅色絲絨金絲繡,背面是藍布絲繡,,花朵造型是亞歐交匯地區(qū)的風(fēng)格,。面紗兩側(cè)有四組系帶,其中兩組的金飾件以金珠組合成幾何紋,,上嵌紅綠寶石,,極具伊斯蘭風(fēng)格,整件面紗混搭味道濃厚,。
此次也展出了幾件伊斯蘭王室或貴族頭巾上的帽花,。據(jù)介紹,這些飾品精湛的金工以及伊斯蘭風(fēng)格的玉石審美,,都為清朝的藝術(shù)注入新生命力,。據(jù)說,乾隆四十五年曾將“蕾絲椿伯爾提面紗”作為樣品,,送到蘇州織造照樣織繡,。
“貴貴琳瑯游牧人”特展展至8月20日,展品不多,,但足以見證,,奔馳在廣闊天地,、隨性自由的蒙回藏游牧人,在工藝品方面也有精致細膩的一面,。
編輯:李晨陽
關(guān)鍵詞:文物 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