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光明日報:從民間修家譜熱談開去
作者:徐兆壽(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民間修訂家譜的熱潮正悄然興起。據(jù)媒體報道,,湖北武漢的蔣先生花費120萬元修訂家譜,,其中包含“清正廉明”“窮莫丟豬,富莫丟書”這樣的家訓,。修訂家譜引來一些批評的聲音,,認為這是落后的宗族觀念的反映,但輿論中仍是贊賞者居多,,認為這是“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的好方式,。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筆者認為修家譜對家風建設和民間道德文化建設意義重大,是修復我們早已陌生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不錯途徑,。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先祖崇拜,,這與農(nóng)耕文化有關(guān)。生老病死,,四季輪回,,道法自然,融入自然,,這是中國人原始哲學與倫理觀念產(chǎn)生的基礎,。正是因為這種深層次的文化信仰,中國人歷來重視家譜的修訂,。家譜被擺放在祠堂或家里最圣潔的地方,。
一本家譜展示了一條生命繁衍的清晰“線路”。你會知道自己從哪里來,,你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老人會時常向孩子講述先人的故事和經(jīng)歷。家譜上還常常對德行高尚者有幾筆蓋棺論定似的描述,,如“清正廉明”“勤儉持家”“坦蕩做人”“生財有道”,,一條精神延續(xù)的密碼跳躍在紙上,熠熠生輝,。它就像座右銘一樣時刻在提醒人們,,一定要繼承先人們的遺訓。日積月累,,這便成了家風,。
據(jù)考證,,中國人修家譜的習慣從先秦時就有了。相傳西周賢臣周公確立了家族制和嫡長子繼承制,,從血緣上分清孰親孰遠,,開始記錄家族中成員的血緣關(guān)系,逐漸形成了這種獨特的文化,。家譜剛開始是在官方流行,,到了唐以后就流傳到民間,及至明清時達到極盛,,以此還形成了各種個性化的家風,、家教。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都是這種傳統(tǒng)中的代表,,諸葛亮的《誡子書》至今掛在很多人的家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文化之所以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滅,,與這種文化的傳承是有極大關(guān)系的。當然,,在歷史上,,家譜發(fā)展也有不好的一面,如魏晉時期人們修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jù),,成了階級固化的重要基礎。正因如此,,隋唐時期產(chǎn)生了科舉制,,以此來彌補它的不足。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才是我們精神生長的根系,,只有充分繼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強國,。家譜雖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卻也很重要,,它一方面記錄著家族成員的血緣關(guān)系,,另一方面記錄著家族的精神傳承。
今天,,隨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發(fā)展,,人類的漂泊感越來越強烈,精神的個體化傳承越來越難,,家譜的修訂也許是反抗同質(zhì)化的一條出路,。它可以在歷史的宏大敘述中保持其鮮明的個體性和獨特性,,為文化的再生提供鮮活的個體經(jīng)驗。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光明日報 民間 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