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范雨素,一抹被消費的底層詩意
近日,,一篇名為《我是范雨素》文章突然刷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獲“10萬+”的閱讀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農(nóng)民工,,她在文中記敘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來的經(jīng)歷,。有網(wǎng)友評論稱:“沒有激烈言辭,甚至沒有突出的 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親歷者,,也是周圍人人生的記錄者。大社會,,小人物,,躍然紙上?!保?月26日北京青年報)
范雨素還在中產(chǎn)階層的朋友圈里刷屏,。
公眾在談?wù)摲队晁氐臅r候,我恍惚覺得,,他們其實是在談?wù)撚嘈闳A:理想與詩意,,宿命與抗?fàn)帲杂膳c情懷,,家境與身份……
這樣的回光返照之感,,讓文學(xué)與詩意之說,,有了一種蒼涼而無奈的意象。好吧,,范雨素真的火了,。火在“10萬+”的閱讀量和大篇幅的權(quán)威解讀里,。這個44歲的鐘點工,,以寫實的文字,干凈利落又語帶驚喜地朗讀著她平凡又多舛的人生,。范雨素很清醒,,她“不相信文字能改變生活、習(xí)慣了靠苦力謀生”,。20歲的范雨素曾為夢北漂,,有一段失敗的婚姻,最后離開了丈夫,,帶著兩個女兒自己打拼,。更傳奇而悲涼的,還有她母親的人生遭逢,。她不寫詩,,字里行間卻有著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詩意與力道。
不過,,范雨素之所以一夜之間火遍朋友圈,,大概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她涼薄的底層人生,展示出時代性的戲劇沖突感,。吃瓜群眾在這種圍觀消費中,,完成了一種相對幸福的心理體認(rèn)。這就像秀場上涕淚縱橫的故事,,總能讓導(dǎo)師轉(zhuǎn)身再轉(zhuǎn)身一樣,,這種悲憫的“加分”沖動,其實與文學(xué)本身并無多大的實際關(guān)聯(lián),。二是在范雨素的文字里,,底層群眾還能看到樂觀的光與亮。這種樂觀,,在戾氣氤氳的城市,,顯得尤為解渴?!盎钕氯ナ怯驳览怼?,“拋棄孩子的女人都是捧著滴血的心在活”……這些感性而雞湯的文字,確實能溫暖部分人心,。
范雨素的文字夠土氣,,而且別有清新意味。不過,,在叫好叫座的同時,,恐怕不能忽略兩個問題:第一,文學(xué)性與作者身份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不能曖昧不清,。就像《我是范雨素》的開篇,“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讀過席慕蓉的,,估計未必會對這樣的句式耳目一新,。有人說,人家是農(nóng)民工啊,,不能苛求,。這個邏輯本身就千瘡百孔:無限拔高底層生活的詩意,從來都是上流社會的無恥把戲,。你尊重文學(xué),,就知道它的底色與高度。第二,,范雨素的文字讓人警醒,,其背后至少該指向社會問題與社會價值,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只談詩意,,卻完全無視其文字內(nèi)里的“拆遷”等話題。至于更遙遠(yuǎn)的代際固化的魅影,,好像還在指望用王寶強的勵志故事荒唐隱喻,。
我們不能忘記最重要的一個共識:文學(xué)也好,詩意也罷,,它們或能暖心,,卻終究不能對抗生活的荒蕪與不堪。這是唯物論的基本常識,,卻有時會被感動沖昏頭腦,。
一個時代的文學(xué)或詩意,如果總是靠爆款人物事件來“加持”,,這是何其悲哀的一件事,。
范雨素說“我不是下一個余秀華”。余秀華也說,“我都不愿意和迪金森比較,,何況是她,。”可是,,她們倆,,終究還是有太多共同之處——在喧囂的文學(xué)秀場,她們恍惚著上臺,,也遲早會迷瞪著謝幕,。我們唯有祝福,也別指望更多,。
編輯:李敏杰
關(guān)鍵詞:范雨 雨素 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