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人民日報評"107篇中國論文被撤":我國懲處不力
原標題:捍衛(wèi)真實就是捍衛(wèi)科學的生命(人民時評)
科學研究是揭示真相、發(fā)現真理的神圣事業(yè),,真實誠信是其基本準則
近日,,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一次性撤銷了涉嫌造假的107篇文章,論文作者均來自中國,。涉及的單位不乏全國知名的三甲醫(yī)院和重點高校,。此次撤稿事件讓學術界深感震驚,也在社會上引發(fā)廣泛關注,。
撤稿消息發(fā)布前,,中國科協立即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進行了接觸。據了解,,撤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少作者是將論文交給所謂的“第三方機構”,由它們再向學術期刊進行推薦,。這些“第三方機構”在推薦過程中未將論文進行同行評審,,而是暗度陳倉作假。應該說在這個問題上,,論文作者,、出版集團和期刊編輯都負有責任。但公平地講,,我們不能因為其他問題就拒絕檢視自己存在的問題,,涉事作者應該對此認真反思、承擔應負的責任,。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論文連續(xù)多次被國際期刊大規(guī)模撤稿。認真思考背后的原因,,有學術品格的問題,,更有體制機制的背景。
學術造假并不是中國的特有現象,,但相比之下,,國外對造假者的懲治力度非常大,,真正起到了震懾作用:科研人員的造假行為一旦被查實,就會受到嚴厲懲處,,其學術生涯基本終止,,不管其名望有多高、潛力有多大,。被追捧為有望沖擊諾獎的“日本居里夫人”小保方晴子,,因論文造假被單位除名,可謂身敗名裂,;被尊為韓國“克隆之父”的黃禹錫,,學術造假東窗事發(fā)后被檢察機關起訴,最后鋃鐺入獄,。反觀國內,,雖然相關部門多次宣示“對學術不端要零容忍”,但通常是雷聲比雨點大,;對于那些涉嫌造假的“學術牛人”,,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嫌,。盡管主管部門和高校、科研機構都設有“學術道德委員會”“科研誠信辦公室”等學術監(jiān)督機構,,但對于學術不端行為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沒能達到震懾心懷僥幸者的效果。
懲處不力,,也表現在對造假幫兇——“第三方機構”的處理乏力上,。一些利欲熏心的國內外機構打著“語言潤色”“咨詢服務”的幌子,為那些急于發(fā)表學術論文的人代寫,、代投,,甚至偽造同行評審,提供“一條龍服務”,。早在幾年前,,就有學者發(fā)布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的代寫論文交易市場龐大,、“產值”高達10億元,。對于這些幫忙造假的“第三方機構”,有關部門并非不知情,,但受到查處的恐怕只是極少數,。
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論文造假,。長期以來,,論文成了科學研究最為重要的“硬杠杠”“金標準”,,不管是職稱評定、年終考核還是申請課題,、評選院士,,都要“數論文”。就連以治病救人為第一要務的臨床醫(yī)生也被套上了發(fā)論文的“金箍”,,評職稱時“做一千臺手術不如發(fā)一篇SCI論文”,。不同于醫(yī)療資源充足、醫(yī)生時間相對充裕的發(fā)達國家,,我國的醫(yī)療資源緊張,,臨床醫(yī)生光看病就忙得身心俱疲,難有充足時間和精力潛心研究,、撰寫論文,。這次撤稿主要集中在醫(yī)療領域,客觀而言,,扭曲的考評體系也是誘因之一,。
科學研究是揭示真相、發(fā)現真理的神圣事業(yè),,真實誠信是其基本準則,。論文造假的危害不僅在于損害了中國科技界在國際上的聲譽,也不僅在于導致低水平研究重復,、垃圾論文成堆,,更為嚴重的后果是消解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學術規(guī)則,,侵蝕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可以說,,捍衛(wèi)真實就是捍衛(wèi)科學的生命,,縱容造假就是損害科學的未來。
中國科協相關人士指出,,隨著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科研評價機制的不斷改革完善,為評職稱,、獲獎勵而濫發(fā)論文的現象正從源頭得到治理,。當前,我國的科研經費不斷增加,、科研隊伍日益龐大,、對科研的需求前所未有,科技界正視問題、對癥下藥,、標本兼治,,真正解決學術不端行為,我們完全有能力滌蕩浮躁之氣,、建設科技強國,。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人民日報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