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導航”天舟會天宮——“天舟一號”發(fā)射側記
中新社北京4月20日電 題:“導航”天舟會天宮——“天舟一號”發(fā)射側記
作者 梁曉輝 許諾 邊晨
如果把中國自主研制的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比作“太空快遞員”,,那么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則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導航”,,指引其朝著天宮二號飛奔而去。
4月20日19時許,“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fā)射進入30分鐘準備,,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的飛控神經中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即將打響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收官之戰(zhàn),。
“全力以赴誓奪圓滿成功,,嚴慎細實確保萬無一失”,飛控大廳內兩側懸掛的標語,,時刻提醒操作崗位人員保持清醒,。
“各號注意,我是北京,!”伴隨著北京中心飛控大廳內總調度賀勇響亮的口令,,“天舟一號”牽動著現(xiàn)場所有人的心。中國空間站在軌長期載人飛行新的征途即將開啟,。
“5,、4、3,、2,、1……”
“點火!”
“起飛,!”
19時41分,,飛控大廳屏幕上,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承載著“天舟一號”烈焰噴涌,、騰空而起,,“天舟一號”和長征七號,這對首次搭檔的中國航天新銳,,共同踏上了赴會天宮二號的相伴之旅,。
這一刻,飛控大廳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大屏幕上的實時火箭遙測畫面,。各種代碼數據不斷更新,、紅綠相間的各種信號不斷閃爍,測發(fā)流程,、發(fā)射時刻,、北京時間、飛行時間不斷跳躍……
第一次擔任總調度的賀勇此刻正聲傳天地,、號令八方,。他左手緊握耳麥對講鍵,右手操作著黑色調度單機上的各方向系統(tǒng)標識,,雙眼緊緊盯著眼前的電腦屏幕,。而此次任務在測控上有所不同,,給他和同事帶來新的挑戰(zhàn)。
以往各類數據都是由陸海天基測控站共同捕獲,,而這一次只有“長江七號”赴太平洋某海域單船執(zhí)行海上測控任務,。
“測控站的單一性不僅考驗我們對航天器下行數據判斷的精準,更重要的是精準之外的信心與經驗,?!边b測崗位的姜萌哲說。此刻,,她正低頭迅速將數據進行計算和判斷,,并將處理的各類數據及時發(fā)送到各個崗位,確保任務順利進行,。
“助推器分離,!”
“一二級分離!”
“拋整流罩,!”
伴隨此起彼伏的報告聲,,火箭飛出大氣層,飛船迎來屬于它的重要時刻,。
19時51分,,當“船箭分離!”的口令下達時,,飛控中心迎來了它的重要時刻,。在位于大廳一墻之隅的軌道機房里,軌道計算崗位的主任設計師張宇正帶領他的團隊利用有限的數據源精確計算出飛船的初始軌道參數,。這組參數,,也將是判斷飛船是否發(fā)射成功的唯一依據。
與此同時,,負責遙控發(fā)令崗位的于天一正在準備發(fā)送帆板解鎖指令鏈,,為2分鐘后的帆板展開做出正確判斷。19時53分,,“帆板展開正常,!”于天一發(fā)出的指令得到了響應——“天舟一號”飛船左右帆板展開,開始吸收太陽的能量,。
幾分鐘后,,張宇給出了精確地答案,北京總調度的口令聲再次在大廳響起:“‘天舟一號’飛船進入預定軌道,!”
又一次的精確“導航”,,讓飛控大廳內再次響起熱烈掌聲,。而一次次的掌聲,也標記著中國航天的一步步成長,。(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天舟 天宮 天舟一號 發(fā)射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