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無論講何種語言
我的心里全是對西藏的愛
西藏和平解放后,,外交部為執(zhí)行《和平解放西藏辦法協(xié)議》第十四條的規(guī)定,,著手籌建西藏外事處,,并從北京外國語學院調(diào)走6名學員,,葉雪音就是其中之一。葉雪音原是廈門大學生物系學生,。1951年積極響應(yīng)黨的號召,,本打算報名海軍參加抗美援朝,卻因體檢時肺活量不足被迫放棄,,后被分配到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
1951年7月初,西藏外事處處長楊公素帶領(lǐng)葉雪音等六人飛往重慶,。等進藏外事干部在西南外事處集中后,,楊公素組織大家學習民族政策、外交紀律,,要求大家決心吃大苦、耐大勞,,堅決執(zhí)行民族政策,,樹立長期進藏思想。同年7月下旬,,葉雪音一行18人進軍西藏,,旨在趕走外國勢力,完成祖國大陸統(tǒng)一的光榮任務(wù),。在楊公素率領(lǐng)下從重慶出發(fā),,趕赴川藏公路終點站海子山。由于葉雪音一行人到達時十八軍主力部隊已向西藏進軍了,,他們便單獨行軍,。
艱難爬雪山,,驚險過索橋
在高原行路,有一句諺語:“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臘,,學狗爬”,。事實上,九月間他們就爬過積雪二尺多厚的大雪山,,此后的行程更是雪山連綿,,“其光刺眼,其寒刺骨”,,攀登既高且陡的雪山,,其艱險不言而喻。這時,,男同志排在前后兩頭,,女同志夾在中間,一手拄樹枝,,一手抓著前行者的衣角,。上山時低著頭,一步步攀登,,下山時仰著頭,,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地往下挪,。鑒于他們一行三分之二是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年過40的楊公素發(fā)出“前進!前進,!堅持就是勝利,!”的口號為大家鼓勁。攀爬二郎山時,,一行人齊唱“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互相加油打氣,。“在他毫無畏懼勇敢前行的言行鼓勵下,大家齊心協(xié)力,,把一切艱難踩在腳底下,,翻過閃著銀光的崇山峻嶺?!比~雪音老人說,。
令葉雪音老人印象深刻的是西藏“稀奇”的橋。她回憶說,,進藏途中走過三種橋,,一是大渡河上的鐵索橋,當時河兩岸橫著一二十條鐵索,,鐵索上鋪著若干沒有鐵釘固定的木板,,走在鐵索橋上,左右晃動,,搖搖擺擺,,湍急的水流讓人頭暈?zāi)垦#靶耐鲁痢?;一種是竹索橋,,河的兩岸橫一條竹索,靠人雙手輪換攀竹索前行,,稍有不慎就會掉到湍急的河水中,;還有一種是無名橋,河流較窄的懸崖兩邊有數(shù)條牦牛皮條,,皮條上鋪一塊長木板,,一腳踏上去搖搖晃晃,河面很窄卻也是萬丈深淵,。安全起見,,他們只能匍匐而過。
沒有蔬菜野菜替,,沒有開水冰雪代
進入雪域高原后,,葉雪音老人笑稱:“過著類似原始人的生活?!鳖^戴皮帽,,身穿皮衣褲,每天都像個雪人,。住的方面,白天行走在高山低谷中,,晚上露宿在杳無人煙的草地上,。全體男女和衣而睡在一個由每人軍用衣布圍成的帳篷里,身下墊一層樹皮樹葉防潮。為了防止雨水流進帳篷,,智慧的年輕人在帳篷四周挖了一條小水溝,。再安排兩人一組守夜,以防受到襲擊,。
吃的方面,,由于氣壓低,米飯總是不到沸點就“熟”了,,還有帶來的已經(jīng)成了鐵疙瘩不得不在牛糞做的燃料上燒烤的饅頭,。黨中央關(guān)心進藏干部身體健康,特別按照人體正常所需營養(yǎng)成分,,選用精料配置的代食糧,。但由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比較復(fù)雜,一部分資本家在生產(chǎn)過程中私改配方,,偷工減料,,致使他們吃后肚脹腹痛?!坝械耐咎鄣迷诘厣洗驖L,。”老人回憶道,。
一路沒有筷子樹枝代,,沒有蔬菜野菜替,沒有開水冰雪代,。
在西藏結(jié)下一生緣
葉雪音老人的愛人謝均安是十八軍的戰(zhàn)士,。他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德語系,1947年讀書時參加第二野戰(zhàn)軍司令部同濟大學地下小組,。上海解放后,,調(diào)到南京二野情報處工作。1950年3月又加入到十八軍英文翻譯組擔任翻譯,。1952年調(diào)任西藏外事處任英文翻譯,。
兩人1953年相識,第二年便結(jié)婚了,。葉雪音老人聽愛人講述他的十八軍進藏歷程,,在行軍途中挖野菜充饑,晚上一群人背靠背坐著睡在帳篷里,,等等,,這些類似的經(jīng)歷使得兩人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兩人于1957年調(diào)往西藏民族大學任漢藏雙語教師,,用形象生動的實際例子為學生們講解知識,,與學生們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美好回憶。
編輯:李晨陽
關(guān)鍵詞:西藏 葉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