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深挖民族文化才是“留客”根本
4年前,,四川甘孜的旦真加措一家僅憑他一人壯勞力在城里打工,,維持生計,。2015年以來,,旦真加措家生活大幅改善,,他們在自留地上擴容了院子里的水塔,,衛(wèi)生間,、公共餐廳,、客房等相關設施一應俱全,,具備了接待游客的基礎和條件,。去年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村村通”工程,讓新修的柏油路直接通到各家門口,,交通十分便捷,。
這些硬件措施的改善,為當地村民勤勞致富打下了基礎,。我與旦真加措是好友,,按理說,政府重視再加個人努力,應該收入可觀才是,。但實際投入與收入的差距還是較大,。在調查中我發(fā)現,在通過建設旅游景點來保護和展現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如何使文化成為現實生活中真正有生命力的東西,,光是自然風光根本留不住游客,留宿不留心,,文化的深度挖掘才是讓游客停留長久和成為回頭客的根本,。
這樣的實例令我深受啟發(fā)。過去硬件設施不具備,,旅游快速消費,,短暫停留可以理解。現在條件成熟,,如果還局限于一錘子買賣,,那只能讓民族旅游陷入不復的境地。在四川甘孜民族村寨調研時,,我發(fā)現民族文化旅游產業(yè)的增長目前還是主要依賴數量的增加,,與當地村民交流時,他們告訴我,,現在也搞文化旅游,,但實際收入還是達不到各家運營的成本。而探究原因,,文化旅游多是以表演形式來吸引游客,,收入也主要依賴于門票,其他多個方面聯(lián)動不足,,效益發(fā)揮欠缺。
民族地區(qū)旅游不單要賣純凈天然的好生態(tài),,還要打好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牌,。在調研過程中,我看到文化旅游開發(fā)以風情園,、村寨為最多,,產品既缺乏真實性,又缺少特色,。比如迎賓儀式,、歌舞表演、對唱山歌之類的活動到處可見,,這種模式化的表演太多以至于讓游客產生反感,。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生產企業(yè)少,缺乏創(chuàng)新。比如博物館基本上仍是幾十年來的老樣子,,其內容仍完全是陳列展示,,脫離了人們的生活,參觀者寥寥,。不少景區(qū),、景點在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上相互模仿、質量低劣,,不僅無法展示文化精髓,,而且引起旅游者的失望,影響了旅游地經濟的發(fā)展,。
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模式雷同,,產品種類單一;旅游產品仍停留在觀光型階段,,缺少改進與創(chuàng)新,;產品缺乏文化底蘊,品位不高,,民族文化旅游的產業(yè)帶動性差等,,依然存在不少改進的方面。
建議:突出地域特色與民族文化,。一要集中表現形式,。學習桂林義江緣景區(qū)、西雙版納傣族園,、錦繡中華民俗村等,,建設好文化村寨、生態(tài)博物館,、民族歌舞劇等形式展示當地獨特的文化,,將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濃縮化、集中化,。二要形成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系列,。如云南麗江古城反映的是納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態(tài),,圍繞著它所展示的還有納西古樂,、玉龍雪山,也無處不洋溢著民族文化的內容,。三要與其他旅游資源有機組合,。一般是與山水風光類產品結合,成為觀光類產品的一種點綴或填充,,單獨與山水風光并列的民族文化類產品深度融合,,注意突出特色,、提高戰(zhàn)略站位。
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fā),,雖然存在地域間雷同與競爭的問題,,但由于旅游市場客源流動的關聯(lián)性,就決定了無法關起門來搞開發(fā),,也不宜單方面考慮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為此應挖掘世居民族原生態(tài)歷史,薈萃建筑,、服飾,、飲食、工藝之精華,,以功能區(qū)形式,,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商務會展等多種功能的旅游綜合體,。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民族文化 旅游 文化 產品